大家好,我是仁易普洱茶,一个可以让大家明明白白喝茶,喝到标准普洱茶的自媒体,今天来聊聊《茶文化绝密档案:“陆羽鉴水”,毁茶论,煎茶水记的真相》的第三点内容,陆羽到底有没有写《毁茶论》?之前在“真相”中,说了前面两个内容,即《煎茶水记》的真实性,还有《封氏闻见记》,《新唐书》,《鉴茶水记》三篇对陆羽的文章是否属实?这两点聊完之后,我们再来说说陆羽写《毁茶论》的事,因为目前这份资料在《陆羽自传》即《陆文学自传》中没看到,但是在《封氏闻见》以及《新唐书》中有看到了《毁茶论》,那么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在张又新《煎茶水记》的记录中,记载了“陆处士,神鉴也”,李季卿在场的时候是认同的,并对水域作了排名。《封氏闻见记》中却没有记载“陆羽神鉴”的事,与之相反的是,李季卿对陆羽的态度是鄙视,给了钱之后,陆羽感到惭愧,写了《毁茶论》。
在新唐书中,也提到了《毁茶论》,也就是说《毁茶论》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可能很大。如果这三份资料是真的,也就是说,“陆羽鉴水”事件的发生,是在李季卿这次约见陆羽时发生的,最后李季卿给了陆羽泡茶费,使得陆羽写了《毁茶论》,这样的场景是成立的。
从《封氏闻见记》的记录中看到的大体是符合《陆文学自传》本人的描述,由于根据陆羽本人的作风,如果这时候,陆羽认为茶的地位很高,忽略了官场,用了平民的穿着来见李季卿本人,在官场上可想而知,而且陆羽这样示人,对于茶的理论来说也让有身份的人从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认知的矛盾,又加上李季卿是让信任的士兵取水,当即还被陆羽戳穿,一般人的内心已经是难以承受,而李季卿命人送上钱财,并说“博士”,这样的作风,让陆羽羞愧,这导致了写毁茶论的原因。该场景是合情合理的,为什么呢?
作为陆羽本性来说,如果是对事不对人,陆羽会以茶为主,只会专注茶与茶配套的本身,对于功名等问题会忽略,文中说的是“陆处士”是有力的证明。在唐代,处士属于“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李季卿派人送上钱财,并命名“博士”,也就成了官员,一个“处士”,一个“博士”,足以让陆羽感到羞愧,这样的场景,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在《陆文学自传》中,他描述的自己,也是性情中人。
当然,这也是假设,因为触发《毁茶论》与“陆羽鉴水”的条件会很多,比如,李季卿第一次会面,陆羽展示了非同一般的技术是认可的,而后来李季卿邀请陆羽在官场演示,陆羽还是那种“身衣野服”呢?又比如,李季卿命忠心的人去取水,陆羽用技术揭了这位士兵的短,让李季卿没面子呢?又比如,这两次都没什么问题,后来在一次重要场合,陆羽还是我行我素,没给李季卿尊重呢?这些都是促成《毁茶论》成立的条件。但无论怎样,这些资料都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因为《封氏闻见记》,《新唐书》,《鉴茶水记》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毕竟当时的陆羽,已经名声在外,像我们现在的网红了。
那么陆羽的《毁茶论》是不是真的呢?这里还有一个人需要了解一下,从陆游的“难从陆羽毁茶论”知道,陆游并不认同毁茶论这么一说,也就是说,《毁茶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但是,《陆文学自传》的最后,没有写《毁茶论》的介绍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陆文学自传》的介绍,陆羽是在二十九岁那年写的,可信度较高。陆羽的生卒为(733年-804年间),《封氏闻见记》成书在785年,从上面的数据可以推断《陆文学自传》与《封氏闻见记》之间隔了几十年,也就是说,《毁茶论》很可能是在《陆文学自传》完成之后写的,因此没有记录在《陆文学自传》内,而在陆游的诗词中看到,“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那么从概率下判断,他是见过《毁茶论》内容的。那么《毁茶论》到底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下回再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