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但凡对普洱茶有些了解的,对攸乐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
许多史籍对普洱府古六大茶山的记述中,攸乐茶山一直居于首位。
1765年,清人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载:" 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1799年,清乾隆进士檀萃在其《滇海虞衡志·食货志六·物产篇》中所云:"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民国年间,张肖梅在其所编的《云南经济》第十二章第一节中也说:“大山茶以倚邦、易武、曼撒、架布、曼专、莽芝、革登、曼松、攸乐等处最著,而以攸乐为中心”。
清末民初,因战乱、瘟疫、火灾等变故,古六大茶山相继衰落。近些年,当普洱茶再次进入国人的视野之时,我们赫然发现,市场对古六大茶山的追捧,也仅限于易武、倚邦和蛮砖,相对于麻黑、刮风寨、落水洞、曼松等山头的喧嚣,攸乐无疑显得有些落寞。
曾经的古茶园,今还安在?
2
攸乐山又名基诺山,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族乡境内,隔补远江(小黑江)与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东接勐腊县的勐仑镇,南连勐罕镇,西靠勐养镇,北邻大渡岗乡,是古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勐腊县境内的茶山。
▲小黑江
攸乐山是基诺族先民的世居地,据说他们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地方迁徙而来,一千多年前便开始在补远江(小黑江)的两岸种茶。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
“基诺”是其自称。攸乐即基诺音译, 是明清以来汉文史籍对基诺山的专用名词和对基诺族的称呼,意为“舅舅的后代”。
攸乐山因茶而兴,也因茶而名。
当地流传这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率军南征来到攸乐山,一些士兵因为太疲劳而睡着过了头,等他们醒来追上大部队,诸葛亮因其违反军纪不再收留,赠以茶籽,命其种茶为生,同时还命照其帽式样搭屋而居。于是,这一被"丢落"的人群就此定居,世代种茶。
"丢落"与"攸乐"的发音相近,一说这也是"攸乐"地名的来源。在基诺族的史诗《玛黑和玛妞》里,有一段对茶的描述:古代白天出7个太阳,夜里出7个月亮,七天七夜后植物被晒死,火焰升腾变成乌云,接着大雨倾盆,淹没了大地与人类。
玛黑和玛妞兄妹得到了创世女神“阿嫫腰贝”指点,带着茶籽、棉籽等躲进大鼓内,随着洪水漂到了攸乐山,兄妹就在攸乐山住了下来,种茶、植棉,养育后代,才繁育了今天的基诺族。
3
元代,攸乐山属"彻里路"统辖,明代改设"车里宣慰司"。
据詹英佩老师在《古六大茶山》一书中考证,在明朝中期,攸乐的茶园面积就已达四千余亩,茶叶的产量在2000担左右。滇西的马帮明代中期已进攸乐山驮茶,明朝末年已有汉商进入贩茶。
清代初期,史籍中出现了有关“攸乐”的正式记载。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因攸乐一带“系车(里)茶(山)咽喉之地”,又“以高瞰下”,故在此设立了普洱府同知(六品文官名),史称攸乐同知,并“设右游击一员,带千总一员,把总两名,马步兵丁五百名驻扎防范”。
攸乐同知的职责主要是负责西双版纳六大茶山一带的社会治安,督促普洱茶的生产及运销事宜,采办普洱贡茶等。
乾隆元年(1736年),因瘴气太盛、士卒多病等原因,攸乐同知撤回思茅。
清代中期,攸乐山的普洱茶生产不断发展,在攸乐设立了龙帕茶场(今亚诺村),进行普洱茶的生产加工。
咸丰年间,攸乐山茶园规模已达万亩上,茨通、巴坡、龙帕、巴来、石咀、曼雅等20多个寨于都产茶。
清末民初,攸乐茶山逐渐衰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攸乐山爆发反抗压迫统治的基诺族起义。战火洗礼中,不少基诺人背井离乡,许多茶园就此荒芜甚至损毁,产茶村寨由20多个减为11个,茶叶产量剧减,至1944年,攸乐茶山茶叶产量不足10吨。
1957年,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蒋铨亲自带队,对古六大茶山进行了认真的实地普查,在其所著《六大茶山访问记》中,对攸乐山当时的茶园留存情况做了详细说明。
全山区共有茶园1257块,每块茶园面积据抽样实测平均以2.54亩计,共有茶园3193亩。每亩茶树最多为429株,最少为16株。其中一类茶园2215亩,每亩230株,(亩产干茶24斤),占总茶园面积的69.36%,二类茶园774.7亩,每亩52株,(亩产干茶10.4斤),占总茶园面积的24.26%;三类茶园20块,54.8亩。占1.6%;四类茶园60块,152.4亩,占4.7%(三、四类茶园产量无统计数字)。其中以龙帕和曼海产茶最多,龙帕茶叶占该寨总产值的85.3%,曼海占该寨总产值的45.1%,另外曼雅乡的曼雅、扎攻、咱内,石咀乡的磨羊和曼卡乡的曼卡等寨亦产茶,但数量甚少只供自用,其面积产量及收入均未统计在内。
2013年,罗向前、李思颖等人在《西南农业学报》发表的《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调查》一文中,也对基诺山乡境内的古茶树进行逐片、逐株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古茶树资源种类、树龄、数量、分布情况和生长状况。
▲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调查
结果表明,基诺山乡现存古茶园面积约2900余亩,古茶树、古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1100-1300米之间,土壤类型多为砖红壤。其中龙帕(亚诺)古茶园最为集中(约1800亩),另外司土老寨(约800亩)、石嘴老寨(约80亩)、巴飘(约220亩)、么卓、巴来等地也有老茶树分布。
▲攸乐山紫芽茶
攸乐山古茶园大部分为林茶混交林,属普洱茶种,叶型分为长叶型和椭圆型两种。芽叶分为红梗绿芽和绿梗绿芽两种。
5
亚诺,又名龙帕,亦称雅奴,龙怕。
亚诺古茶园所在地位于该寨东南部的楼斗山原始森林里,横绕寨口四周崇山峻岭之中,主峰海拔1691.6米,为攸乐山最高峰。
亚诺(龙帕)古茶园为大面积混杂林茶园,总面积1800多亩。树势苍老,附生和寄生植物较多,当地不种橡胶,各种植物相互依存生长,植物多样性保持的很好。
古茶树大部分基部围粗在50~120厘米之间,主干胸围在30~80厘米之间,树高2~3米,树冠直径在1.5~3米之间,每亩密度150株左右。
巴飘,又名巴漂。
巴飘隶属于基诺山基诺族乡新司土村委会,位于基诺乡北边。古茶树生长于茂密的灌木丛中,茶树基部围粗0.4~1.38米,主干胸围0.3~0.9米,高3~3.15米,每亩密度40株,现有古茶园约220亩,大多经历过台刈改造。
司土老寨又名茨通老寨,亦称司徒老寨。
司土老寨隶属于基诺山基诺族乡司土村委会,位于基诺乡西南边,古茶园分布在山顶,也是老寨旧址所在地。
司土老寨现存混林古茶园800余亩,密度为150棵/亩,土壤类型为砖红壤,茶园进行过台刈、矮化、增加茶树采摘面等改造工作,古茶树多为砍伐后重新萌发的枝干,仅在基部保留有较粗的一部分老桩。其中最大的一株老桩高0.4米,围粗1.10米,老桩上长着十多枝分枝,株高为3.3米,树冠直径2.3米。
洛特老寨又名石咀老寨,亦称石嘴,意为石头山脚的寨子。
洛特老寨隶属于基诺山基诺族乡洛特村委会,位于基诺乡人民政府东边。茶园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要翻好几个山头,一路下坡,坡度接近70度。
洛特老寨在清朝曾出产普洱贡茶,但现在仅保存有古茶园80多亩,且都是经过砍伐后重新萌发长大的茶园,这些古茶树基部围粗在30~70厘米之间,树高2.1米,树冠直径2.5米,每亩密度在200株左右,树龄估计在200~250年之间。
6
基诺山基诺族乡国土总面积622.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8.24%,95%以上土地坡度在25°以上,是典型的纯山区民族乡。年平均气温18-20℃,最高海拔1691米,最低海拔550米,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属于亚热带气候类型,全年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土地肥沃,雨量充沛。
▲基诺山基诺族乡行政区划
全乡辖茄玛、巴亚、司土、巴来、洛特、巴卡、新司土7个村委会。
▲茄玛村的现代茶园
全乡茶叶种植面积2.8万亩,采摘面积2.73万亩,干毛茶产量1279.6吨。
7
攸乐,虽在景洪境内,但与其他古六大茶山连绵相望,茶韵口感与古六山相通。
攸乐茶香扬水柔、汤细、苦轻、涩淡,回甘强且持久。条索紧而结实,汤色清澈透亮,色呈金黄,滋味丰富、饱满,略欠厚重,香气溶于水,山野气韵足,饮之丝丝甘甜,唇齿留香。
8
基诺语称茶为"啦博","啦"是依托,"博"是芽叶,其意是赖以生存的芽叶。
他们对茶树的称号有5种:"啦博阿则"(茶树)、"啦博阿十拉"(野茶树)、"啦博则里"(老茶树)、"啦博则嫫"(大母茶树)、"接则"(摇钱树)。
在基诺族传统节日"特懋克"及祭祖宗神灵的一切典礼中,都离不开茶叶。
基诺族人在远古时代就发现了茶的价值,形成了一种尚处于原始社会原始民族的原始茶文化。
9
近期一直在整理茶山资料,发现少数名族地名是个让人非常头痛的问题。因大多为音译,在查阅史料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做名称的比对,但还是有些地名难以一一对应,如蒋铨先生在古六大茶山访问记中所载的攸乐三十六寨,还未能完全解读。
三十六寨为曼雅乡的曼雅、曼漂、曼坡、咱内、咱攻、钱麻等六寨;石嘴乡的石嘴、帕连、磨羊、新老寨、曼贵、生牛、曼挖、曼通等八寨;曼海乡的龙帕、窝庄、帕尼小曼山、曼奎、曼海上、中、下寨等八寨;茨通乡的茨通、曼朵、曼糯、曼回、珍回、鲁大、曼山等七寨;曼卡乡的卡内、曼卡、曼毕新寨、言长、曼空、曼达等七寨。
参考资料:
【1】古六大茶山访问记——蒋铨
【2】《古六大茶山》——詹英佩
【3】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调查——罗向前、李思颖、王家金、陈啸云、梁名志、周玉忠、蒋会兵
来源:普洱茶吧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