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里有无数条小巷。
一条河,一条街,纵深几条支巷,横竖之间,就串联起了苏州人的市井生活。
在古城区小巷子里闲逛,感觉很神奇,一面是喧嚣熙攘的市肆,一转身进入巷子里,朴实宁静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定慧寺巷,就是这样的存在,临着车水马龙的凤凰街,里面却藏着风雅故事及老苏州的烟火气。
状元走过的路
老苏州人说,定慧寺巷是适合读书人的地方。
为什么这样说?清朝时候,苏州贡院就设在定慧寺巷,当时学子们获取功名必经这条路。
定慧寺巷旁边有一条相连的小巷,叫苏公弄(与苏轼有关)。怀揣满怀梦想赶考的苏州学子们,都会来到苏公弄中的苏公祠,祭拜一番,以求获得先贤的庇佑。
定慧寺巷,最有名的要数罗汉院双塔。
这一对佛塔,塔高三十余米,两塔之间距离仅20米,紧紧靠在一起,造型形似古代读书人的文房四宝之一:毛笔。
民间定慧寺巷适合读书人的说法,也与此有关。传说有了这两支“笔”后,苏州的学子们频频写出锦绣文章,状元也就此多了起来。
风雅书香气大概就是这样传承了下去。现在巷子里除了商铺、民房外,就数书画工作室最多,还有吴作人艺术馆。
苏轼与定慧寺的渊源
定慧寺巷,因寺而得名。
定慧寺藏于熙攘的城市之中,咫尺距离,却远离俗世纷扰,悠远宁静。
寺门前,停满了电动车、自行车,多是附近居民的代步工具。
定慧寺人气最旺是在深秋时节。
寺内大雄宝殿前有两株老银杏树,银杏飘黄时,满树婆娑,映衬着赭黄色的寺庙院墙,肃穆静美,俨然一幅绝美画卷。
定慧寺还与古代一位大文人——苏轼关系匪浅。
苏轼任职杭州期间,经常游山访幽,畅情山水。他听说苏州有一座定慧寺,过来探访,没想到与定慧寺住持守钦禅师一见如故,二人经常一起探讨佛理,诗词相和。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禅师挂念,托付寺内一位姓卓的居士跋山涉水前去探望。苏轼十分感动,书信之余,还另写了一幅《归去来兮辞》相赠。返程时,这幅《归去来兮辞》被卓居士留在了陶渊明的故里。
后来苏州太守在重修定慧寺时,特意派人到江西将《归去来辞》原文拓回,刻在了定慧寺的寺壁上。
寺壁上的碑文经不住风雨侵蚀,模糊剥落,姑苏城内的官绅还集资盖了座“苏亭”,文人名士纷纷题咏,成就了一段佳话。
老苏州的烟火气
沿着巷子往里逛,巷子两边的商铺,既有本地人熟悉的老店,也有一些网红店入驻。
朱新年店里热乎乎的汤团、馄饨,王氏林记烧饼店里的豆浆油条,咸甜烧饼,唤醒了苏州人清晨的胃。
杜三珍、老陆稿的鸡爪、鹅肝、东坡酱肉,多少年都还是熟悉的味道。
兴奋羊肉老店,秋冬时节喝一大碗羊汤,放一层香菜,加辣椒酱,吃得出汗。
而年轻的新苏州人,会为了纳口的一碗凉皮,紫笑香的一杯苏式绿豆汤特意赶来。
路边的咖啡店,一坐坐半天,听着巷子里叮叮当当骑车而过的声音,恍若回到童年。
一头银发的阿爹站在门后,阳光落在生锈的报刊箱前,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
苏州小巷子里的路都是通的。
往东拐入石匠弄,就到了双塔市集,再继续往前穿过干将路,就拐到了平江路。反方向走过望星桥北堍,就到了苏大本部天赐庄校区。
全长不足300米的定慧寺巷,全程走下来不过10分钟。
但如果走走停停,或者顺路岔进周边的小巷,那么几个小时甚至半天的光阴就慢悠悠过去了。
沿着幽幽的官太尉河,穿行在巷弄里,风景并不逊色于对面的平江路,却更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定慧寺巷文旅坐标:
罗汉院双塔:比肩而立的双塔是全国唯一,塔刹之谜,更让其多了一份神秘色彩。
定慧寺:闹市里的晨钟暮鼓,承唐宋遗风。
吴作人艺术馆:公益性美术博物馆,馆内藏有吴作人先生以及其夫人萧淑芳女士的绘画、书法作品。
定慧寺巷美食坐标:
朱新年点心店
日升月落咖啡
杜三珍
伴夏饮品
兴奋羊肉店
老陆稿
王氏林记烧饼
纳口
“
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