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作者:茶业复兴 更新时间:2022-08-26 01:53 阅读:522

阴沉萧瑟的冬日里,能想到最温暖的事,莫过于窝在家里,冲饮一壶油润香糯的普洱熟茶,要是身边刚好有一只听话的猫能暖手,那简直就是茶人赢家了。


猫和茶,王树文家里刚好都有。横穿昆明抗战胜利堂,再走百米左右就能找到王树文居住的小院;小院里紧凑,幽静,不时传来几声俏皮的鸟叫。我们站在略显年代感的单元楼入口处,刚打算拨电话,一抬头便与王老开门迎接来客的笑脸对上。


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作为老茶人,王树文伴随云南茶走过半个世纪,卧室里,及成人腰高的相册里记录着许多他与茶相关的传奇故事:他多次撰文,让“云南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观念深入人心;1985年,在他的提议下,茶叶公司首次使用“春芽茶”加工普洱茶,改变了原先普洱茶用料粗老,价格低廉的状况;1988年,他耗时35天驱车5000公里,走遍了云南茶区;历时5年,他全程参与今天被人们奉为“云南茶叶正史”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的编撰工作;他主编《茶的故乡——云南》一书,旗帜鲜明地支持“云南是世界茶源”的观点;他搜集、整理、编导出民族茶饮表演艺术“云茶苑”,让云南多彩的民族茶饮艺术走出中国,面向世界……


王树文是云南普洱茶行业发展中绕不开的一个人。


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书卷的文墨香、普洱茶的木质香,汇聚了这位老茶人近半生的研究贡献。除了照片、书籍、报刊实物,王树文家里还有一面专门摆放茶壶的墙柜,上面放置着他多年来从全国各地收集带回的形态各异的茶壶,似一个小型茶壶博物馆。与柜子上放置的各色茶壶一样,王树文也在用不同方式助力云南普洱茶的发展。


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说到茶,他有聊不完的话题,面对喜欢茶的年轻人,王树文也毫不掩饰欣喜,“非常鼓励年轻力量投入到普洱茶行业里来。”冬日里,取一颗自制的熟茶小沱置于壶中,倒入沸水,冲泡一壶暖暖的熟茶,与年轻茶客分饮;听茶客都说杯中的茶好喝,王老就从罐子里掏出一把熟茶小沱,递给大家:“这熟茶是我前些年自己做的,我每天都喝这样的两小沱,你们也可以带回家喝一喝。”在与年轻人喝茶间,王老也开始讲述起他与云南茶的故事。


以下为王树文老先生2019年9月9日的口述实录:


1973年1月,我从部队转业到云南省外贸局工作,转业之前,我在部队干了15年,担任连指导员;同年7月,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业分公司成立,那时候,于力是外贸局办公室主任,他找到了我,问我愿不愿意到茶叶公司工作,那会儿,虽然我在外贸公司已经工作了半年,但对茶还是一知半解,对我而言,茶是一个新的领域,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但我觉得我要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不懂可以学,于是我决定进入茶叶公司。


进入茶行业的前十年,我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茶叶、了解茶叶上;十年后,才是创新发展。刚进入茶叶公司时,我是在政工科做人事工作,后来调到秘书科,再往后,又去了计划科、综合科、生产业务科、办公室、内销部、经贸部……前后待了8个部门,接触到了公司的大部分岗位。


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后来,我还跑了云南六个地州的茶山,包括临沧八个县、五个茶厂,德宏四个县、四个茶厂,普洱八县、八厂,版纳的四县,红河、玉溪、楚雄等地,重点茶区每年我都去一次,一年有半年在茶山上度过。部队出身的经历也给我跑茶山带来了优势,之前在公司,很多人都怕去茶山出差,一去就是一两个月,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在茶行业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收集了一百多座古茶山图片、二十多个民族的饮茶习俗,这些是我的兴趣爱好,也是我能为云南茶尽的一点绵薄之力。


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



1984年,我担任茶叶公司综合科科长,这一年是我在茶叶公司待的第十一年。这十多年来,我结合此前向很多老茶人和茶叶专家请教的知识和自己跑茶山的认知,发现普洱茶与其它茶的不同之处:红茶和绿茶要保持原有的香味,就需要密封低温保存,而普洱茶是自然发酵的,于是我提出“云南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个观点。从1984年开始,我多次在在省内外媒体上发文论证这个观点,1988年,在香港《中国出口商品》上,同时用了中、英、日三国文字刊发,当时,文章在香港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说,是“越陈越香”的这个观点推动了普洱茶的发展,但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是各方面的努力推动了普洱茶的发展。


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当时提出“云南普洱茶越陈越香”,业内是有争议的,但我始终觉得普洱茶和其它茶是不一样的,从哲学角度讲,它们是相对的。普洱茶经过时间的沉淀,不同年代、不同茶区的茶是可以演变出不同口感好品质的。有些人只讲年代,不讲品质,有些人把“霉味”、“馊味”都当作陈香,这是错误的,茶叶储存方式不当、受潮肯定会出现霉味,陈香是闻起来好闻,且喝起来舒服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用“春芽茶”加工普洱茶



历史上加工普洱茶原料一般级别不会太高,这也形成了当时普洱茶没有高档茶的局面。1985年,我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货源科主持工作,当时茶叶进出口公司设在跑马山的仓库有三万多担(近百吨)从各茶区调拨来的“春芽茶”积压。一堆堆的茶叶小山似的堆着,茶叶进出口公司和省外经贸厅的领导都很着急,曾几次带茶样到陕西甘肃等地推销都没奏效。这批“春芽茶”在当时是国家标准晒青的二级茶,品质很好。我反复考虑后,决定做一个大胆的尝试:用高级别的“春芽茶”来做高级别的普洱茶。于是,这批“春芽茶”一部分和下关茶厂签定了加工协议,压制成沱茶。因为茶叶原料好,又经两三年时间天然的后发酵,制成沱茶后口感很好,味道纯酽,茶气足。为和下关茶厂的原有产品区别开来,特别命名为“大理沱茶”。“大理沱茶”试销后市场反响不错,就边加工边销售,到年底回收了1千多万元占压资金,中国土产畜产总公司还专门对此做了奖励。


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另一部分“春芽茶”在昆明茶厂和宜良茶厂进行了发酵,这批编号4211的熟茶,一部分做成了方砖,一部分仍以散茶的形式出口日本。在当时就卖到了6000美金/吨的高价,要想,在那之前一吨普洱茶只能卖到1000美金左右。后来,“春芽茶”和4211还分别做成了青、熟竹筒茶,使传统普洱茶的品质得到了提升,奠定了云南普洱茶在今天成为国内外追捧的高级别健康茶品的基础。


参与编撰《云南茶叶进出口志》



1987年,我写了一篇“关于云南茶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的论文,文章全面阐述了国内外茶叶的供求关系,包括价格、如何发展、投资等。这篇论文被省政府评为“三等奖”,还发了五百元的奖金,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六七十元。获得这个奖励,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认可和激励。


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同年,我接到了编撰茶叶公司志的任务,并担任“志办组”组长。当时,公司要求我们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编写公司志,但我觉得云南茶叶的发展历史悠久,需要从源头开始写起,要把过去不清楚、不系统的东西清楚化、系统化。由于当时资料缺乏,很多方面都需要找人去调查,反复修改后,1990年,这本公司志才得以完成。书中云南茶的历史是从商周时期开始写的,包含了云南茶的历史和茶叶公司的历史。《云南茶叶进出口志》也被业内认为是“云南茶叶正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


助力云南民族饮茶文化走向世界



云南是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迄今在十二个地州、五十多个县发现和生长着大量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其中茶树胸径围1米、树高5米以上的古茶树,在云南中部、南部三十多个县均有分布,这在中国,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云南被中外茶学专家称为“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发源地、发祥地”。


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且云南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傣族等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南。他们也是世界上发现、种植、饮用茶叶最早的民族;茶,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特殊位置。我一直觉得,云南众多的民族饮茶习俗也是研究世界茶树原产地的重要内容之一


1988年初夏,我开始了一次“云南民族饮茶文化之旅”:耗时35天,驱车5000公里走遍了云南茶区。在这35天的考察中,我发现云南少数民族的饮茶文化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很多少数民族朋友,从小就会种茶、制茶、饮茶,茶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勐海巴达乡布朗族“青竹茶”、澜沧拉祜族的“烤茶”、佤族的“烧茶”,再到大理白族的“三道茶”、丽江玉龙雪山的“龙虎斗”……都诠释了不同民族的饮茶风格。


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青茶养一寨众生。我回到昆明后就撰写了“云南民族饮茶习俗考察记”一文,在《云南日报》、《中国——茶的故乡》、《中国茶经》、《世界茶树原产地——云南》等茶叶专著和报刊里都对此做了发表。这些努力也助力云南民族饮茶提升到了茶文化层面。1989年,我在《云南日报》上发表了《民族茶道异彩纷呈,招待游客别有情趣》一文,提出了将民族茶饮作为旅游项目开发的构想。一石激起千层浪,随之昆明,大理等云南的各个旅游点开始出现了民族茶艺表演。


1989年,由外贸部、商业部、农业部和新华社北京分社共同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活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组织了“云茶苑”茶艺表演队赴京,我作为队长,编导创作了“白族三道茶”、“昆明九道茶”,与久负盛名的日本“里千家”茶道同台表演,这是云南民族茶文化在国际茶界的一次精彩亮相。“白族三道茶”、“昆明九道茶”,从广东、湖南、福建、浙江、安徽、四川等省的表演队中脱颖而出,被主办单位力推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唯一茶艺表演项目。后来我又编创了“古朴的阿诗玛罐罐茶”、“有趣的白族三道茶”、“高雅的昆明九道茶”,率“云茶苑”茶艺表演队在北京亚运会期间进京连演35场,云南民族茶饮文化一时成为中国茶界的关注热点,而“轰动茶馆,称誉京华,名扬海外。”


在传承中创新



我要做的是别人没做过的事,站在前人基础上做一些开创性的事情。茶圈里流传的百茶图就是我在1989年召集集体创制的,百茶图结合了书法与茶文化的意蕴,让大家换一种方式认识茶、了解茶。百茶图的创制灵感是来于中国的百寿图,百寿图里包含了一百个“寿”字的书法,我觉得茶文化博大精深,且字形多样,也能绘制出百茶图,就召集书法家们一起创制了一幅。百茶图写完时,曾送到日本去展览,大家都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创意。


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茶需要在传承中创新。我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我的女儿王迎新的人文茶道又是在我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茶文化的发展是需要有开创性的。


不可一日无茶



我从1978年开始喝普洱茶,一直到现在,每天都保持着喝一两个小沱茶的习惯。我觉得喝茶对健康很有好处,喝到现在我体检37个指标都很正常,血脂血压也都没有什么问题,我觉得我身体能这么健康,有茶的一部分功劳。


除了茶之外,我还喜欢收藏壶。其实,唐代饮茶文化中还没有使用茶壶的记载,宋代、元代多采用盅或盏,用沸水冲泡。明代饮茶才开始用壶泡茶,出现了供春壶、大彬壶、李仲芳、徐有泉壶等。我一共收藏了五百多把壶,其中最早的是明代的供春壶,墙架上展示的只是我收藏的一小部分。我自己比较喜欢宜兴的壶,收藏的也是宜兴的壶偏多。一把好的陶茶壶,它具艺术性、实用性、收藏性为一体,在观赏过程中也能感受其中的丰富内涵。有了壶以后,喝茶的氛围就不一样了。


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1973年到2019年,四十六光阴,从普洱茶的研究到民族茶艺的寻根传承,王树文始终保持着对“茶”的执着与热爱;从写书、编志、革新产品,再到民族茶俗的研究……每一次他都力求做到全面。如今,已经80岁的王老,仍旧活跃在茶行业的第一线,他最欣慰也最骄傲的,是女儿王迎新能在他的基础上融入不同见解,身体力行地为茶文化发展添砖加瓦,“非常鼓励年轻力量投入到普洱茶行业里来”。


王树文: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作者周重林亲笔签名与铃印《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 ¥69 购买

想了解更多茶叶知识


点击关注我们


周重林老师微信:zhou111zhouzhou


欢迎添加交流,添加请备注头条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