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茶:
乌褐紧结,带木调香,尚匀,断碎约占三分之一,摇香后略呈清焙火香,带似蜜香
茶汤:
第一泡:
环壁即冲即出,初嗅幽芳难辨,百花迷离,而后木香稍起,蜜糖香悠悠柔柔,百花深处蜜调香的景象便于眼前铺陈而开,水面倒是沉稳的木调香气,茶汤呈略偏深的橙黄,明净,入口甜爽醇柔,木香从唇齿切入,及至于咽下,清幽甜馥的花香才翻涌而起,铺陈于喉吻,与木香调和成浸花蜂蜜水似的香气,稍晾过,则醇厚柔滑越显,颊侧略有收敛,整体表现在幽细柔和中,不露痕迹地饱满,高柔和使得感知饱满度需要的专注与敏锐也更高
第二泡:
环壁即冲即出,盖碗依然花香幽婉,但浓度大幅度提升,揉着一点木调香,瞬间让人记起来深夏缀满花枝、一簇簇的小花拥门而入的惊喜,幽消减了浓甜香的齁,却留住了本能嗜甜的喜悦感,水面更偏木调香,甚至带着一点薄荷,和一点点迷迭香似的气息,花叶相间的意思就来了,茶汤橙黄,比之第一泡的静柔,第二泡口感上也明显清锐了很多,先觉清新鲜锐,再品甜细醇柔,其实醇厚饱满感是有明显提升,但是清鲜先美,又有花叶交香托陈,就只能居于其次了,花叶香气升起后,稍有一点似苦非苦的意味,正与鲜甜交织成趣,两相映衬得越发清幽
第三泡:
环壁即冲即出,薄荷香气加入了盖碗香的氛围,木调依旧,花香则忽而转向柔隐,让人有些惊讶,水面的薄荷调木香多了一点蜜香,茶汤橙黄,茶汤越发鲜甜,花木香与茶汤融为一体,解释了盖碗香气变化的来源,相对来说这一泡没有上面那么复杂,茶汤鲜甜醇柔中,先显花香,再起薄荷,清凉感随后而来,如果说上一泡是清幽,这一泡就彻底转向了清鲜了
第四泡:
环壁即冲即出,盖碗上薄荷香和花蜜香都很显露,木调不尚显,仿佛跌进了半花半果的灌木丛,水面薄荷香略带花蜜香,茶汤橙黄带金色,浓度明显提升,醇柔感相应提升,然后感受到甜鲜感,这一泡收敛感强化,但不涩,水香花香稍转幽细,表层以薄荷香气为主,结合滋味,有种山泉水般的错觉
第五泡:
定点即冲即出,盖碗上缤纷花蜜香再起,突然站上了主调香,水面薄荷调花香清凉幽锐,茶汤橙黄,入口清甜鲜香,花香显露,厚度稍稍减低一丝,但是和清甜感搭配更妥当,与前一泡再做对比,就像是深谷幽泉与清溪冲波了
第六泡:
定点稍慢的即冲即出,薄荷调木香从注水到出汤非常稳定高扬,揭盖,底层仍可嗅到宁和的花蜜香,有一点点像是顺着山顶有花坪的石壁滴落的水汽,水面香气更浓郁,且花香比例会明显不少,茶汤金黄,入口甜和醇柔,略带清凉感的花香随之翻卷,好比窗台上花瓶里斜的那支花,强势自然不如之前,但也别有小家碧玉的温馨宁和
第七泡:
5秒低注,盖碗香气稍弱,显薄荷调木香,竹叶香初露头角,无火燥感,属清凉派竹叶香,水面则属于薄荷调带竹叶调的木质香,比盖碗香稍粗一点点,茶汤金黄,入口醇滑,甜感转平和,但是水底的凉感与竹叶香,和近于幽沉的花香清润悠长,尤其微凉后厚度跟上,就兼具柔美和丰沛了
第八泡:
8秒低注,盖碗回归花蜜薄荷香,但香气较之前稍显轻薄,底香是竹叶香,水香同样是花蜜香与薄荷香的结合,茶汤金黄,入口甜柔,竹叶香稍带花香落水,厚度尚好,稍晾后融合度提高,竹叶香转为悠长舒展,同时花香转强
第九泡:
低注,15秒坐杯,盖碗香气大团结,呈现出蜜调略带薄荷凉感的竹叶香,水面是薄荷调竹叶香,茶汤金橙,滋味清甜,底子厚但是显柔,竹叶香落水,但是又有明显的凉感,把看似矛盾的特质揉在一起,反而独特起来
第十泡:
低细,30秒坐杯,盖碗竹叶香仍略带薄荷气息,倒是茶汤表面的更显清冽,茶汤金橙,入口甜和,厚度显,水香倒是竹叶香带花香轻盈飘动,连带茶汤也轻盈起来,这一泡是很典型的内秀型选手了
第十一泡:
低注,60秒坐杯,盖碗香气尚浓,但是说明确像哪种又很难讲,更多让我想起清晨,从一夜雨后竹林间折回的枝条斜在案上,与案首幽兰侧影交叠出的氛围感,似有若无,就发呆过了一个上午的幽媚,水面的香气似多一点鲜活感,而到了茶汤,则在清甜柔和里,从温暖的竹叶香深处迸出一点清亮的、纯白色的幽锐花香,妍媚又清冷,惑心而疏离,这一泡全程难称惊艳,但是有一股奇异的媚气,让人难忘
叶底:
黄绿软亮,呈色均匀,叶底叶张舒展鲜活,见均匀尚小蛤蟆背,稍有嫩张偏红,但仍可见叶脉通透无红,仅叶缘向内辐射自然氧化红变,叶缘锯齿尚清晰,呈竹叶香稍带薄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