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海讲堂第七十期
很多人对普洱茶的喜爱,大多都是因为它丰富迷人的滋味口感。不同茶区、不同树种,茶叶的滋味也各具特色,让人迷恋。但普洱茶的“苦涩味”,一直都是大家在品饮中绕不开的话题,有人说“苦涩重不好喝”,又有人说“不苦不涩不为茶”。那么“苦、涩”在普洱茶中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茶之苦
苦,其实是茶叶的一种味道呈现。它与茶叶自身含有的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茶叶皂素、苦味氨基酸等物质相关,这类物质在用沸水浸泡时极易浸出,从而使茶汤呈现出苦味。
如果一款茶叶,它的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都相对较高,那么在品饮时它的苦往往伴随着浓醇鲜爽,且这时的苦味不会长久不化,这类茶则是品质优异的表现。反之,品质较差的茶在品饮时,茶味寡淡、苦味突显。
茶汤的苦常常与涩相伴而生,比起涩,苦更容易化开,在茶汤的滋味结构上占一定的主导地位。
茶之涩
涩感,在茶叶审评中也常被称为“收敛感”。尽管人们总是把苦与涩相提并论,但涩与苦仍然分属于不同味觉。涩味像吃青柿子一样,与滑润呈相反状态,收敛感也由此而来。
茶之涩主要与茶叶中的涩味物质: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关系紧密。其中酯型儿茶素苦涩味最强,常常出现在粗老的叶片中,因此通过涩感的浓烈程度,也可以对茶叶的嫩度及内涵物质的丰富程度进行简单判断。
同样,在茶叶制作的“杀青”环节,温度不够或杀青时间不足都会造成茶叶具有较重的“青涩味”。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转化后,经过氧化聚合过程,品饮时茶汤的涩味也会有所降低,品质好的茶涩感化的也快。因此,涩感是否化得快也能作为茶品品质的印证。
苦涩对普洱茶后期转化的影响
喝茶时我们常说“苦能生津,涩能转甜”,这也是普洱茶苦涩的良好体现。
普洱茶作为后发酵茶,会有一个漫长的后期转化过程。成熟的制作工艺可以让茶叶依然保留着活性。在一定温度、湿度、空气条件下,茶叶中以茶多酚为主的物体进行转化递减,转化为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新成分。于是年份越久,茶叶色泽越深,香气口感越醇厚,苦涩感越弱,茶性越趋于温和。
滋味饱满的茶一般都附带有良性的苦涩感,这样的茶在后陈化更容易变得醇厚,茶的苦涩会逐渐减轻,甜度加强,回甘越来越好,这在中老期茶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比起苦,涩感转化周期略长,就算在20-30年的老生茶里仍然可以感受到,这并不影响茶品整体的转化趋势。因此,苦涩并不是决定茶品转化的必须因素,但是一款“滋味饱满丰富的好茶”经常附带的特征。
总的来说,在普洱茶品饮时,我们要客观看待苦涩,苦和涩是茶叶品质的“试金石”,优质的苦涩会为茶加分,而劣质的苦涩,则让我们更容易去淘汰一款茶。关于普洱茶的苦与涩,你还有哪些想和我们分享探讨的问题,欢迎在下方留言互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