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院煎茶
《试院煎茶》
苏轼〔宋代〕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峨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icon情相随。
不用撑肠挂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应茶友要求,清然今天就和诸位分享并深度辨析东坡先生茶诗背后丰富的茶文化,这不仅仅是一首传世茶诗,而实实在在是一部茶百科。
“蟹眼已过鱼眼生”
“蟹眼”比喻水初沸时泛起的小气泡,“鱼眼”指水烧开时冒出的状如鱼眼大小的气泡。这一讲法来自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依此,古人关于沸水,依由低到高的温度,可细分为“虾眼”、“蟹眼”、“鱼目”、“涌泉连珠”、“腾波鼓浪”。有爱茶的专业人士给古人的形象描述做出了近似的水温测试,您也完全可以在品茶论道借用这些个名词,“这款金骏眉红茶有蟹眼水刚刚好”,作为红茶,最适宜的冲泡水温是90°,无论色泽还是香气,蟹眼水温刚刚好,您这样一说是否马上就有了茶文化修养高深大而上的感觉?这叫学以致用!
蟹眼:90°-92°
鱼眼:92°-96°
“飕飕欲作松风鸣”
飕飕是风吹松林的声音,形容水沸声。松风是指煮煎茶用的松风炉,此炉为茶圣陆羽发明,在古代茶人心中,是煮茶最好的炉灶。在现如今,要找寻松风炉的踪迹恐怕只有到潮州了,潮州工夫茶的四宝之一的红泥小火炉,无论是外形还是神韵,都是陆羽松风炉的嫡传,用红泥小火炉燃了乌榄碳煮水真的是古意盎然的美事。
陆羽松风炉
“蒙茸出磨细珠落”
细珠是指磨茶时茶叶的粉末、白毫纷纷落下。唐宋年代的成品茶是龙团凤饼,煎茶前,茶笼的作用是用来盛放圆形或方形茶饼的器具,一般挂在凉爽通风处,以保持干燥。当茶饼潮湿时,茶笼也可用于焙炙。只有干燥的茶饼才会煎出色香味俱全的好茶。当年清然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博物馆围着法门寺的这个金银笼子可是端详再三,看了又看,转了又转,如入无人之境,惊动了三位安保人员围着我看,我只是围着笼子看,我感叹于唐代工匠无比高超的工艺,想想也是,作为皇帝供奉佛祖的大礼当然要如此的奢华,有缘得见,三生有幸。
法门寺笼子
待茶饼干燥后,将茶饼放入槽子内,用碾轴碾碎。民间的碾一般为木制,内椭圆而外长方,椭圆有利于运转,外方能防止倾倒。而皇家所用则明显更为奢华,唐代法门寺地宫的是鎏金纯银质地。茶碾与旧时的中药铺的药碾似乎没有啥区别,一个碾茶,一个碾药,是否感觉眼熟?
碾碎的茶叶末有粗有细、有优有劣,显然不是每颗茶叶末都能被用作泡茶的原料,这就要求其必须经过筛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个茶罗也就是个筛子,但设计的如此精密,我们也只有感叹的份了,要知道那可是唐代啊!
“眩转绕瓯飞雪轻”
倒在碗里的茶汤旋转着,上面飘着白色的泡沫。这样一说真的是大白话,没有了任何诗情画意。唐代所崇尚的碾末烹煮的茶风,茶汤显“白红”(即淡红),青瓷色泽沉稳,“相映成高雅之趣。《茶经》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次,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唐宋年代的煎茶点茶,茶人选择的茶盏都是深色,无论是越州窑还是建窑,因为只有深色茶盏才可以衬得出茶汤的美感。清然在与日本茶道“千家”传人的茶文化交流中依然可以体会到日本茶道对“唐物”(来自中国的古代茶器)的执着和热爱,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宋代“天目杯”之所以可以成为日本的传世国宝的原因。煎茶后的绿色茶汤衬在黑色的茶盏里,漂浮在茶汤之上的是宛如片片飞雪的白色茶沫,也只有东坡先生才如此传神的描绘出煎茶杯盏的片刻美丽,而这一美丽瞬间被冠以“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
银制煎水汤瓶,点茶的用具。汤瓶以金者为上,银者次,银瓶点茶自然排第二。宋代刘松年的《撵茶图》可以对汤瓶、松风炉和茶磨来一次细节全览,《宋刘松年西园雅集卷》是宋代画家刘松年创作的画作,描绘了宋代雅士盛会于驸马王诜西园的场景,苏东坡和刘松年是惺惺相惜知己好友,通过茶画就知道东坡先生是绝对的C位大咖,大家围坐在他的身边,按现在的理解就是网络时代的大IP,这或许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东坡最不缺的是粉丝,清然是苏轼铁粉,作为一代男神,恐怕东坡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作为中华文化鼎盛时期的西园雅集也是载入史册文化盛世,煎茶是必须的。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李生指唐代李约,唐朝皇子,唐邵王,本名李溆,是唐顺宗李诵的第八子,生母王昭仪。温庭筠《采茶录》说“李约性能辨茶,常曰:‘茶须缓火炙,活火煎。”作为一名王爷,为了好友亲自煎茶做些茶童的繁杂伙计,也是难得一片赤诚的待客之道,李约煎的一手好茶,他也是第一位见诸史册的“不婚者”,他既不是“花心大萝卜”也不是“渣男一枚”,就是单纯的人生自由的追求者,神奇吧,意外吧!寄情山水那叫一个情怀!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潞公即文彦博,北宋重臣,封潞国公,如果不说潞公的身份,您或许不明白这位随东坡诗句流传千古的人物是北宋一代的重臣竟然也是一位煎茶高人,在四川煎茶配火锅吗?
“定州花瓷琢红玉”
定州今湖北定县。宋时的定州窑烧的瓷器,异常珍贵,定窑被认为可能是北宋官窑,尽管存在学界的争议,但从东坡诗句的描述可以窥见“定红”的如玉般的魅力,幸好有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可以做出佐证,东坡的描述既精准又传神!
“不用撑肠挂腹文字五千卷”
《七碗茶》是唐代与茶圣陆羽齐名的茶仙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日本茶道根据此诗奠定基础,传世之作“卢仝芭蕉煎茶图”非常传神的描绘了茶仙煎茶时的意兴阑珊。
茶仙卢仝芭蕉煎茶图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七碗茶诗描述的是茶醉吗?我告诉茶友这不是茶醉,这是茶气在体内游走之时的美妙感受,发汗是表象,循经行周天才是根本,把茶喝到“通仙灵”境界的只有卢仝吗?不是,好茶带来身体的愉悦感才是关键,遇见好茶,您我都会同感。
东坡先生这首极其精彩的茶诗可以说是清然最喜欢的一首,它融合了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茶仙卢仝《七碗茶诗》、唐邵王李约、北宋重臣文彦博爱茶待客为人所乐道的趣闻轶事,涉及了唐宋两代的茶器、鉴水、鉴茶标准,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一首茶诗一部茶百科,背后的确是不为人知的丰富茶文化。
试院煎茶的主旨是东坡先生对孤独人生的再思考,在那个寒冷的冬夜,鸣风飞雪让人心生孤独,围炉煎茶,未识古人煎水意,实则褒扬古人敬人敬己的人文情怀。鸣风飞雪是人世所恒有,失意人恒在,友谊亦恒存,东坡先生的茶诗实际上是无数人生命中所必须经历的时刻,这是一首横跨时空的历久弥新有温度的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