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益阳‖徜徉茶香山水间——安化访茶二记

作者:茶道湖南 更新时间:2022-08-27 21:08 阅读:751

前乡:檀木崙


安化建县历史并不长,但茶的历史长,先有茶而后有县。宋神宗熙宁五年辟梅山而置县。县治在梅城,梅山文化区域核心。大溪的源头右边是梅城的乐安,左边是梅城的栗林,左右逢源汇合而成,自西而东七十二拐迤逦而去,虽短短几十华里却水因山碧,山因水活,澄澈见石,云影流波,一幅立体的动感的青绿山水画。大溪不大,山民唤做大溪,是以壮行色怕被世人小瞧了吧!


大溪与乡道结伴而行若即若离。在安化县地图上找到乡道便可找到大溪。大溪既是河名又是地名还是村名,过去沿河依次有上大溪、中大溪、下大溪三处地名,小村并大村后正式确定上大溪为大溪村。安化地名命名亦如山里人性格率直袒露,比如后乡青山园的上八十、中八十、下八十,自山脚到山顶曲里拐弯八十里,山顶山腰山脚三处寨子就这么直接命名。这种命名法的地名安化还有很多。


文化益阳‖徜徉茶香山水间——安化访茶二记


益阳乡俗俚语有个专用的地理名词叫冲口”,即按山脉水系走向的沿路地带谓之冲口。山口乡之地名便由此而来,如今合并到了仙溪镇。大溪到仙溪镇直线距离只十来里,但横亘一座大山叫清风寨。大溪山民去趟仙溪街上要绕道四十几里。


从山口这个冲口往西南方向进去十五里便是大溪,其间路过梅山文化园。大溪往里过楠木冲水库,一路攀山,就到檀木崙,海拔700多米。檀木崙走大路经过天子山的将军庙到长毛田;这一路有溪流相伴。走小路十五里过阴山湾到老上马乡,这三十华里冲口算是走完了全程。


不知安化有多少这样的冲口。长毛田属栗林,往西便是安化很有个性的山头茶区五龙山。五龙山往西即到永锡桥和茶马古道、高马二溪了。就是说从仙溪的芙蓉山翻过清风寨到大溪檀木崙,一路往西,将安化主要产茶区山头珠串起来了。依次是芙蓉山、过檀木崙到五龙山、高马二溪、木杨界、九龙池,由东而西一个狭长的主产茶区,这一产茶带是安化黑茶的大部家当。


大溪最老的建筑当属杨家祠堂,由杨氏宗亲一代代传承维护。大溪杨姓是大姓。祠堂修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二百年了,屡坏屡修,一直是杨氏宗亲祭祖联谊聚会之所。解放前这里是中共地下党的据点。这宗祠进门左侧建了个三层楼的戏台。宗祠落成那天请来戏班子唱大戏。戏唱到兴浓时河对面的暗台山崩山了,现在还有那个崩溃形状,足见当年鼎盛之状和气势之雄。再后来戏台没有那么高了,只有两层,拆了一层。


每年的清明节,给祖宗挂山,拜祖宗。七月半,接祖宗,烧包,送祖宗仪式。正月十五灯会,闹花灯,舞狮子等活动,都籍这一席之地。以前杨氏有公山,用开支时,可以砍些树木来换些钱。现在都是个人来赞助。六十年代时,有老郎中开过药房。改革开放前,扭秧歌,跳忠字舞,庆祝纪念之类活动都在里面举行,再就是经营过乡村合作社。那些年杨氏祠堂很识“时务”,现在回归到了宗亲主题上了,其他杂七杂八的事都不准搞了。


这一支杨氏先祖有五子,分为五行,即大行里、二行里、三行里、四行里、小行里。每行里一本族谱。这是正谱。民国时,要抓壮丁,三丁抓一,五丁抓二。前辈们想出了个法子,另外做了个谱,五个儿子的只占记四个,三个儿子的只占记两个。这两份族谱都保存在祠堂里。正像现在某些公司另做一套假账应付税务局一样。谁家都不想让崽女去受那份罪!


文化益阳‖徜徉茶香山水间——安化访茶二记


杨家祠堂边的杨德初,后生时在益阳市里开过小歌厅,不服水土没赚到钱,加上老母年高要人招扶侍奉,又回老家了。靠山只能吃山,6年前在檀木崙占山为王,剪径山林,做毛茶兼做点手筑茯砖。


檀木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头,檀木仑的位置,朝东梨树凹,朝西八里土,朝北枣木仑,朝南楠木冲水库。从杨氏祠堂一直山路弯弯有十来华里才上檀木崙,老式拖拉机要爬三四十分钟才能上山,面积两千五百多亩,散居十六户山民,五十来口人,年青的外出谋生创业,终年人迹罕至,但闻溪涧泉响虫鸣鸟啭。这里山头茶量产有限,名气也不大,一年就百把担毛茶。这里看不到寻茶的滚滚车流和鼎沸人声,不象有些茶山那般热闹,也没炒作得那么山石生香,原始得近乎蛮荒,做出来的茶也有股蛮荒气。


安化县南北窄而东西长,东边几个乡镇俗称前乡,以民国时期老县城梅城为核心;西边几个乡镇俗称后乡,以今县城东坪为核心。 檀木崙实际上是前乡到后乡的过渡带,介乎芙蓉山系与五龙山系之间。檀木崙茶宜于手筑茯砖。纤维指数高韧性大。按老班子传统套路切一刀破碎身段,则筑制更密实金花更茂密匀布,紧压茶风味更浓。但时下流行"原叶”,保持叶片完整,更多的在追求好看,而好看不见得就好吃。安化黑茶有点怪。


杨德初十几岁就跟父亲在作坊里帮忙。父亲留给他的是一个土作坊和全手工做茶技艺。这些土坊土法如今在安化属于不入流要淘汰的。杨德初没钱,买不起洋设备,只能继承父辈的清贫和手艺,还有这个小作坊。杨德初靠这个土作坊做些茶养家。


杨德初土灶炒茶,讲究的火功,炒茶时的成度,要看,要闻,还要听。做时不能分一小点心。闻,到了一定的香味就要起锅;看,灶上的热气,判断到了几成;听,炒到好了时,灶里面的响声就不一样了,立马要出锅,欠不得,过不得,要恰到好处。再是七星灶焙茶,要有好柴火,清一色的干松柴顶好,杂木多了有异味生烟多;火功要撑握好,该旺时要旺,该柔时要柔,这叫火侯。杨氏祠堂边这套土设备只杨德初用起来得心应手,换个人立马认耸。一口口径四尺的老铁锅只认杨姓,隔祠堂一堵墙,太近。


杨德初做茶极简,原料就是檀木崙崙上的老园茶,1965年大队集体茶园;荒山茶每年采一季,谷雨前后采茶青。每年做点手筑茯砖,一公斤的一市斤的,全看茶客预定。至于茶的口感茶客自喜各爱。檀木崙茶都带前乡茶的花香味只是浓淡不一;山上的回甘好些,山下的带点苦味。


安化县还有不少这种小作坊,设备简陋场地小加工量也小,一般是茶户自产自销,尤其是前乡毛茶初制规模厂少,小作坊拾遗补缺尚有生存空间,但迟早会虚化为历史,沉淀为茶人的记忆。


后乡:九龙池


九龙池地处安化县南金乡,与新化大熊山接界,海拔1662米,为安化县当然也是益阳市之最高峰,世称湘中第一峰。山顶一池,有九股山泉涌出,状如游龙,相传远古其主峰有九座峰峦,尽得天地之灵气,黄帝登熊山时,将其点化成九条金龙,从池中循入东海,九龙池因故得名。自此,池中溢出的清泉,自山巅曲折跌宕而下穿林绕石入深潭,至山下汇成四十八条山溪涧流。安化的地名有个特点:非山即水,以山以溪以湖命名的多;但像九龙池这种山命水名的并不多,而南金乡有几处。


文化益阳‖徜徉茶香山水间——安化访茶二记


资水从新化迤逦而来,呈半环状抱鼓楼、南金二乡奔赴柘溪,再经桃江至益阳临资口汇入洞庭湖。烟溪、平口、鼓楼、南金、柘溪、东坪、江南、小淹均因水成镇,可谓在水一方。从安化县城东坪溯资江而上20里许便是柘溪,过柘溪水库大坝,再穿过隧道,便豁然洞开,左边往上看是山,右边往下看是资水,一条弯弯山道,过去80里许便是九龙池。这近百里县道没一百米的直道,尽是弯弯绕,比宋祖英唱的《山路十八湾》湾还要多。其间,要经过三座有名的山,但都以水命名,一是天池湖,一是三龙村,再一个是到乡政府所在地叫当子湖。当子湖是南金乡治的靠山,山的极顶原有一湖,一泓清泉甘冽如蜜,因湖小,山民们便叫它当子湖;当子,在竹筒上装一个木把用来舀水之具,其功能如瓢。山顶山腰均为六、七十年代社队集体茶园,当子湖后被断水辟为茶园,现在依稀可见湖的模样。整个九龙池地区至八十年代因茶贱伤农,茶园失管抛荒,到2007年安化黑茶复兴才又重整荒园补苗培管成丰产茶园。这就是茶客追捧的、茶商鼓吹的所谓荒山茶,其一老树新培树龄长,其二地处高海拔以及冰碛岩地区,其三林中茶,阳光漫射雾气氤氲,故尔甜香外显、茶气充足厚重、甜度高,且耐泡,堪与高马二溪及芙蓉山天花峰茶比美。别看安化资江南岸万山罗列,其实山头茶产量极其有限。我们跑遍当子湖两座山仅二百余亩可采茶园。天池湖山头料声名远播,产量仅千余担而已。过去流传一句话:买不尽的安化。但现在全国都在追捧安化山头茶,就使得山头料成了抢手货甚至是奢侈品。南金乡地处偏僻,民风厚朴,不屑用外路茶混安杂卖,茶做得很本份,求者日众。


九龙池及周边地区不光出好茶,也出好水,九龙池山泉桶装水价格为诸水之冠!


南金乡为原南金、将军两乡合并,人口一万二。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几年前县里就编制了风景名胜保护的控制性详规。南金乡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骨干景点有:冰碛岩地质长廊、观音岩、水竹坪原始生态村、将军岩、金鸡岩、龙塘坑峡谷、江西坑峡谷、九龙池、千家档明朝农耕文存遗存、剪刀坑象形石廊等十余处,于古朴处见历史、于奇险处见自然、于民俗处见人文。


到九龍池,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通商巨贾,抑或贩夫走卒,都有一种远离红尘紫陌的静谧之感、一种与世无争的超脱之感、一种醉心山水的自然之感,这种感觉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闹市找不到、既使花钱也买不到。离开九龙池回到所谓现代化都市继续呼吸那国3国4排放标准的乌烟瘴气、继续喝那大肠杆菌重金属超标又不敢公布的自来水、纯净水,那么用九龙池山泉沏一壶九龙池茶,领略一下山头荒野之气,也是无奈之中的一丝藉慰,这或许是时下茶道大兴的一个原由吧。


九龙池,一个去了还想去的地方;


九龙池茶,一种喝了还想喝的茶。


从九龙池回到斗室依旧荡漾山林气,口占小诗二首:


其一


池隐九龙跃, 山深云脚低。


一茶一世界, 一品一痴迷。


其二


茶馥溪穷处, 山高鹰落时。


题诗花卷上, 千里寄相知。


END




作者:徐克仁


责任编辑:邓放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