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交替而来的时候,趁着午后竟有一丝丝的凉意,小茗哥闲来无事,在广州芳村茶城里转了转,不料却更显百无聊赖。偌大的茶城,一路走过能见到的人影寥寥可数;精致的茶庄,茶艺师们悠闲地独自喝着茶、刷着屏,据说隔壁的店里,老板带着三位员工已经开起了一台麻将……这并不是一个唱衰茶城的段子,而是茶城日常可见的图景。茶城时不时唱出“空城计”,那买茶的人都去哪儿了呢?
从熙熙攘攘到门可罗雀
茶城已过气?
原来以广州芳村、北京马连道为标志的各大茶叶集散地,卖茶人、找茶人、买茶人曾经频繁光顾,留下过熙熙攘攘的热闹记忆,而如今的茶城则常常门可罗雀、往日人气不复存在。大大小小的茶城弥漫着一股“过气”的气息,特别是这几年,被曝光、被碰瓷、被火烧……竟成为茶城的重大新闻。
茶城作为交易中心、资讯中心的功用看上去正在退化,除了大企业用于营销中心或运营中心的形象店、旗舰店,或者新兴的、个性化的、空间体验感强且小而美的茶叶店,茶城的众多商家面临较之以往稍显艰难的处境,其中大多数正在默默寻找新的出路。
那么,茶城是否会被会市场抛弃,真的成为“过气”物种?现在下结论尚为时过早,毕竟,茶城的茶叶存量还具有庞大的基数,比如广州芳村“即使云南不再生产普洱茶,芳村茶城收藏的普洱茶,可以供给全国茶民消费十年。”在巨大的存量之下,茶商必然会孜孜不断地寻求合适的变量,来撬动茶城的生机。
茶城为何会“失去”大众消费的
流量入口?
在80、90后成为大众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后,他们对于消费的品质化、个性化追求,深刻地影响着广大消费市场,而以存量和体量著称的茶叶城,要适应这一拨消费者的行为与习惯,确实还有一段长远的距离要走。
“我很不喜欢去茶叶城,有老茶客带着还好一点,能尝到、买到实惠又体面的好茶,我自己一个人去,完全蒙圈,除了要看店里那些人爱理不理的脸色之外,好难决定买哪一款茶更好,大部分茶看上去太相似,价格又很难把握,逛一圈,不敢买,心累。”这位新晋升行政经理职位的85后都市白领罗小姐,说出了一大部分年轻消费者买茶的痛点。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群体的特征、行为与模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也促使消费选择渠道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茶城尚未跟上大众消费群体变化的速度。由于消费信息不对称,及当前产品还满足不了日益求变、求新、求美好的消费需求,于是,茶城渐渐“失去”了大众消费的流量入口。
不去茶城?
消费茶叶的人都去哪里买茶了?
追加问题来了:那么,他们是去哪里买茶了呢?
经常关注市场动态的茶企心里自有答案,在茶城以外,消费者其实已有很多途径买茶,比如: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大大小小的线上商城为消费提供了便利的买茶入品,从去年双11飙升的茶叶销售数据来看,线上交易只会越来越高频,更别说渗透生活各领域的专业微商正在盯上茶生活这块良田;还有满街林立的新式茶饮店,在茶饮的时尚消费终端,他们也把成品原叶茶放在店内售卖;以及以沉浸式体验消费主导的茶庄园、体验店、连锁店、高端会所等正在兴起,更多的消费者将在生活或工作的1公里半径范围内买到喜爱的茶品……
如此,茶城是不是会成为商家的“鸡肋”?还在茶城经营的品牌该怎么做?关注我继续探讨,近期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