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五)(中国茶文化核心来自儒释道的什么)

作者:帝芙特 更新时间:2022-08-28 01:03 阅读:223

帝芙特说茶: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五)


茶与“隐逸”这一概念词的内在关系,无论从实践还是从理论的层面看,都是自然形成的。


特别是在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隐逸行为的变化与茶的大规模饮用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隐逸行为的普遍和隐逸对象范围的扩大,与饮茶的普及和提高必有内在的联系。


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与后来发展起来的隐逸思想,有着直接而内在的关联。庄子自身即有全身保真、任性自适的隐逸思想。


在后来的道教之中,隐逸本身即一种最为自然的生活方式。魏晋南北朝是老庄思想的极盛时期。


庄子的自然养生观念,被发展为藉导引之术而在行为层面上的实践,如一些人的隐逸方式是“保终性命,存神养和”。东汉末的矫慎“隐循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后汉书·矫慎传》)。这种纯然的避世隐逸,已趋隐逸极端。


此风至魏晋南北朝大盛。


帝芙特说茶: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五)


特别是在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隐逸行为的变化与茶的大规模饮用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隐逸行为的普遍和隐逸对象范围的扩大与饮茶的普及和提高必有内在的联系。


如果说山林隐逸好茶大多出于个人的洁身自好,虽对饮茶之风的兴起和盛行,功不可没,但因为他们想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只想独享那种在饮茶中所获得的自然意趣,难免使茶走向单一;而只要在精神上有超然之心的士大夫都纳入进来,他们就会成为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小的力量,他们同样可以以自然自适的心境。


来饮茶,并使之介入社会生活之中,使饮茶既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而让艺术性的品茶成为比较多的人的共同感受。


帝芙特说茶: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五)


然而,不管是“小隐”还是“中隐”、“大隐”,他们作为一个隐逸整体,既是艺术品茶的主体,同时又因为有着这种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持续地要求茶与茶事日趋精良和完备,就必然推动茶与茶事的发展,使作为整体规模的茶文化真正地兴起。


自唐以后的一千余年来,茶与道家的隐逸气质确是相得益彰,像张岱这样深具道家气质的文人,甚至还自己摸索出一套辨别“禊臬”的方法。


我们这里不仅是涉及道教,隐逸与儒、释二教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而且也与茶有丝丝缕缕的关系。


隐逸对茶也有着许多拟人化的昵称,如“君子”、“公子”、“清友”、“苦口师”、“涤烦子”等。


帝芙特说茶: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五)


而且以茶名斋号更是普遍,如俞越的“茶香室\、姚咨和高望曾的“茶梦庵”、黄琬瑞的“茶香阁”、倪济远的“茶甚舍”、朱彝尊的“茶烟阁”、陶景的“茶烟禅榻”、释达宣的“茶梦山房”,以及吴奕称“茶香居士”、姚咨称“茶梦散人”、汪芑称“茶隐”。《茶供说》云:“娄江逸人朱汝圭精于茶事,将以茶隐。”


“茶隐”这一概念的出现,就已经把茶和隐逸融为一体了。


帝芙特说茶: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五)


内容策划:上海茶城-帝芙特


帝芙特说茶: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五)


聚焦茶人茶事,服务产业经济


传播茶叶文化,缔造品质生活


千年茶文化,一品帝芙特


帝芙特旗下产品在京东、淘宝、拼多多均有销售


感谢您的关注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