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我国继宋朝之后,茶类生产和制茶技术方面最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代倡导的以散条形茶代替饼(团)茶,以沸水冲泡的瀹饮法改变传统的研末而饮的煎饮法(日本保留),这就是“开千古茗饮之宗“的瀹茗法。
瀹茗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自明清以来,成为国人饮茶的规范。明时文人墨客对瀹茗法的看法逐渐演变成我们当今饮茶的清规。
明代文学家徐渭、书画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他的《煎茶七类》,既有真知灼见,又是茶文化和书法艺术合璧的精品。
一、人品。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领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鱼虾麋鹿之俦。
二、品泉。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并贵汲多,又贵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贮陈,味减鲜冽。
三、烹点。烹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浡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候汤茗相浃却复满注。顷间,云脚渐开,浮花浮面,味奏全功矣。盖古茶用碾屑团饼,味则易出,今叶茶是尚,骤则味亏,过熟则味昏底滞。
四、尝茶。先涤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孤清自萦,设杂以他果,香、味俱夺。
五、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谭把卷。
六、茶侣。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
七、茶勋。除烦雪滞,涤醒破疾,谭渴书倦,此际策勋,不减凌烟。
其《徐文长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这些都是与饮茶相宜的环境和氛围。
明末有位冯正卿,担任湖州司理。清军入关后,隐居不仕。嗜茶,曾著《岕茶笺》。其论烹茶云:“先以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水不可太滚,滚则一涤无余味矣。以竹箸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尘土、黄叶、老梗使净,以手搦干,置涤器中,盖定。少顷开视,色青香烈,急取沸水泼之。夏则先贮水而后入茶叶,冬则先贮茶叶而后入水。
“饮茶之所宜者,一无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咏,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饮茶亦多禁忌,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陈,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