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为先,按理行事,知礼懂理。在一杯茶的冲泡过程中,孩子们会对行事有礼、遵守章法义理有切身体会,并愿意谨记遵循。--选自王琼《茶修》
《茶修》,是王琼老师通过侍茶二十余年,在总结和静茶修学堂数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之上完成的,是继《泡好一壶中国茶》之后,献给茶修学员和社会各界爱茶人士的又一经典著作。
王琼《茶修》连载:
第二章、茶修宗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
二、知礼懂理重在践行
在生活中,对于那些似乎让大人不那么省心的孩子,我们常常无奈地冠以“熊孩子”的称呼。然而,这并不公平。 孩子的行为,实则是父母修养的映射。当看到孩子身上有让人难堪的不良习性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要反观自身,看看自身的言行举止哪里出了问题。
孩子日常行为的表现,以及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往往深受其成长环境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
少儿茶修,借由一杯茶,让孩子们从兴趣入手,尽早地对秩序及恭敬心有更深的认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正式开启少年茶修课程之前,我们会先与父母们沟通。一是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二是把孩子们要在学堂完成的内容告知父母,并与父母达成共识,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 始终如一的环境;三是让父母明确,要借一杯茶、一堂茶修课程,完成一次对教育的共同思考,跟孩子一起在一杯茶里 获得滋养和成长。
少年茶修的第一课是认识“礼”和“理”。“礼”和“理” 是一对好朋友,让小朋友们明白:“礼”是获得尊重的开始, 是自我修养的基础,是建立善美的通道;“理”则是次第, 是规矩,是章法。
以礼为先,按理行事,知礼懂理。在一杯茶的冲泡过程中,孩子们会对行事有礼、遵守章法义理有切身体会,并愿意谨记遵循。
少儿茶修课堂上,曾经来过一个很特别的男孩—鑫鑫。他不爱说话,有些孤傲,从不与任何同学玩耍。我想试着接近他,于是课间时,每次见到他,我都会先主动向他问好, 并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聊上两句,他的回答也只是简单地点点头,或是腼腆且有些紧张地笑笑。到了第二天的下午,孩子们开始冲泡红茶,我借着介绍红茶,与孩子们分享“如何做一个温暖的人”。
给孩子喝的茶不能太浓,我让孩子们用的是 110 毫升的盖碗,放3克存放两年的正山小种。因为泡茶的水温不是太高,所以泡出的茶汤是淡淡的香甜,孩子们喝起来很适口愉悦。
我走到鑫鑫的茶席前,手里拿着试茶的杯子,向他示意要喝他的茶汤。他恭恭敬敬地用了课堂上讲的双手礼给我倒了一杯茶,然后羞涩地用大眼睛看了我一下,又低下了头, 表示期待和询问。此时的我有着非常强烈的感动,看到孩子行的双手礼,就知道这个孩子用心的程度。
我问鑫鑫:“你觉得这杯茶怎么样,喜欢吗?”
他很严肃且严谨地回答:“我很喜欢,以前喝过妈妈泡的这款茶,这个味道我记住了……”
我认真地喝了鑫鑫的茶,平复一下,没让眼泪流下来, 稍停片刻对他说:“你泡茶的状态非常认真专注,尤其是你行的双手礼,让我感觉到了你内心的温暖和恭敬,茶汤的滋味很香甜,喝你的茶让我感觉很幸福,谢谢亲爱的鑫鑫。”
我的评语给完了,他所有的拘谨都在一杯茶里舒展开了, 他笑得很入心,跟他的年龄有些不相仿,那笑容里有着一股男子汉的力量。
在最后一天的结业茶会上,鑫鑫捧着自己冲泡的茶,小小的身板郑重其事地弯腰行礼,恭恭敬敬地给妈妈敬茶。孩子的赤诚让妈妈欢喜地落泪,在与孩子交流之后的第一时间,妈妈的目光便在寻找老师,泪光中满是感动和感激。
让孩子知礼懂理,做家长的我们,在日常行为习惯中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行礼讲理的氛围—我们真诚地弯下腰身,平等正念,真正地做到用礼呼唤礼,用礼传递理。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足以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懂得其承载的价值观,进而对“理”的做到也会顺理成章。因此,在少年茶修教育中,我们一直倡导“知礼懂理,重在践行”的理念。
行礼,能够启发孩子对礼的思考和表达,能够唤醒孩子对礼的尊重和践行,更能够让孩子们在践行中建立与世界互动的友好通道。当他们在生活中运用这份礼的智慧时,无论对待家人、师长、同伴,还是陌生人,都能够做到知礼敬、 懂礼法、明义理、讲道理,便会成长为真正的君子、淑女。
本章节完。
(注:王琼老师的“茶修课程”将于3月初全面开启,欢迎喜欢茶修的伙伴们,私信报名,一起交流、学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