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原文)

作者:我们的茶旅世界 更新时间:2022-08-28 12:29 阅读:547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


著名台湾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林清玄病逝,享年65岁。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


1953年,林清玄生于台湾南部乡村,他曾透露:“小时候家里很穷,共有18个兄弟姐妹,我排行十二,我前面有11个哥哥。”


对于他的名字,林清玄曾介绍,他出生时没有哭,而带着微笑来到人间,他的祖上及父亲一辈都不识字,就给他取名“清怪”。“我是清字辈的,我一个哥哥说,‘怪’太不好听了,还是叫‘奇’吧。于是父亲以林清奇给我去报户口,没想到工作人员说,‘奇’也不好听,还是叫‘清玄’吧,因为他正在看一本叫《清玄道长》的书。”林清玄说,那个管户口的工作人员是他的第一个贵人。


林清玄是中国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林清玄的作品形式极多,包括散文,小说,散文诗,报告文学等。


他的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林清玄的经典语录激励了多少人奋发向上,他曾说过“我们只有一条命,要卖给识货的人。”


每个人心灵成长过程中都或曾有个林清玄,他的语言朴素却又充满智慧、哲理。花草、食物、摆件、用具等我们日常看来再平凡无奇的东西,在他的笔下都以极富生命蕴意的方式呈现。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林清玄先生的书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


图说:林清玄去世消息被报道的前一天,他在微博发文。


人间有味是清欢


文|林清玄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阕词,苏轼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是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淡茶,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时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因为试吃野菜的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高贵的价值,或者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很高,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纳兰性德的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也依然能够知悉。


可是清欢就难了!


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


什么样是清欢呢?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是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有时害怕了那样的油腻,特别嘱咐厨子白煮一个菜,菜端出来时让人吓一跳,因为菜上挤的沙拉比菜还多。


有时没有什么事,心情上只适合和朋友去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地方,有茶有咖啡的地方总是嘈杂的。


俗世里没有清欢了,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滩也不纯净了,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


有几个地方我以前常去的,像阳明山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堆叠着的高楼与人欲,自己饮着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像在北投和阳明山间的山路边有一个小湖,湖畔有小贩卖功夫茶,小小的茶几、藤制的躺椅,独自开车去,走过石板的小路,叫一壶茶,在躺椅上静静地靠着,有时湖中的荷花开了,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有一次和朋友去,两人在躺椅上静静喝茶,一下午竟说不到几句话,那时我想,这大概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


现在这两个地方也不能去了,去了只有伤心。湖里的不是荷花了,是漂荡着的易拉罐,池畔也无法静静躺着,因为人比草多,石板也被踏损了。到假日的时候,走路都很难不和别人推挤,更别说坐下来喝口茶,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呼啸而过的飞车党,还有带伴唱机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的感官全部电路走火,不要说清欢,连欢也不剩了。


要找清欢,就一日比一日更困难了。


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中和圆通寺的山下,我常常坐着颠簸的公交车去找她,两个人就沿着上山的石阶,漫无速度的,走走、坐坐、停停、看看,那时圆通寺山道石阶的两旁,杂乱地长着朱槿花,我们一路走,顺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其甜如蜜,而清香胜蜜,轻轻地含着一朵花的滋味,心里遂有一种只有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圆通寺是一座全由坚固的石头砌成的寺院,那些黑而坚强的石头坐在山里仿佛一座不朽的城堡,绿树掩映,清风徐徐,站在用石板铺成的前院里,看着正在生长的小市镇,那时的寺院是澄明而安静的,让人感觉走了那样高的山路,能在那平台上看着远方,就是人生里的清欢了。


后来,朋友嫁人,到国外去了。我去过一趟圆通寺,山道已经开辟出来,车子可以环山而上,小山路已经很少人走,就在寺院的门口摆着满满的摊贩,有一摊是儿童乘坐的玩具车,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打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往那古寺的大佛飘去,有一位母亲不准她的两个孩子吃香肠,揍打着他们,激烈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就沉默地转身离开,山还是原来的山,寺还是原来的寺,为什么感觉完全不同了,失去了什么吗?失去的正是清欢。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


下山时的心情是不堪的,想到星散的朋友,心情也不是悲伤,只是惆怅,浮起的是一阕词和一首诗,词是李煜的: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诗是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我20岁时心情很坏的时候,就跑到青年公园对面的骑马场去骑马,那些马虽然因驯服而动作缓慢,却都年轻高大,有着光滑的毛色。双腿用力一夹,它也会如箭一般向前蹿去,急忙的风声就从两耳掠过。我记的最清楚的是马跑的时候,迅速移动着的草的青色,青茸茸的,仿佛饱含生命的汁液。跑了几圈下来,一切恶的心情也就在风中、在绿草里、在马的呼啸中消散了。


尤其是冬日的早晨,勒着缰绳,马就立在当地,踢踏着长腿,鼻孔中冒着一缕缕的白气,那些气可以久久不散,当马的气息在空气中消弭的时候,人也好像得到某些舒放了。


骑完马,到青年公园去散步,走到成行的树荫下,冷而强悍的空气在林间流荡着,可以放纵地、深深地呼吸,品味着空气里所含的元素,那元素不是别的,正是清欢。


近来有一天,突然想要骑马。已经有十几年没骑了,到了青年公园的骑马场时却差一点吓昏,原来偌大的马场里已经没有一根草了,一根草也没有的马场大概只有台湾才有,马跑起来的时候,灰尘滚滚,弥漫在空气里的尽是令人窒息的黄土,蒙住了人的眼睛。马也老了,毛色斑驳而失去光泽。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


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在马场搭了一个塑料棚子,铺了水泥地,其丑无比,里面则摆满了机器的小马,让人骑用,其吵无比。为什么为了些微的小利,而牺牲了这个马场呢?


马会老是我知道的事,人会转变是我知道的事,而在有真马的地方放机器马,在马跑的地方没有一株草,则是我不能理解的事。


就在马场对面的青年公园,那里已经不能说是公园了,人比西门町还拥挤吵闹,空气比咖啡馆还坏,树也萎了,草也黄了,阳光也不灿烂了。我从公园穿越过去,想到少年时代的这个公园,心痛如绞,别说清欢了,简直像极了佛经所说的“五浊恶世”!


生在这个时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欢,惟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在我们拥有愈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清淡的欢愉就日渐失去了。


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卫生堪虑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黑天暗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乡村野店、胡乱搭成的土鸡山庄去豪饮一番;以及到狭小的房间里做方城之戏,永远重复着摸牌的一个动作……这些污浊的放逸的生活以为是欢乐,想起来毋宁是可悲的。为什么现代人不能过清欢的生活,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一个人以浊为欢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欢乐已尽、浊心再起的时候,人间就愈来愈无味了。


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凭着东栏看着栏杆外的梨花,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东栏的那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有一种惆怅之美,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这正是清朝大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有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的人物!


来源:教育空间创想实验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