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
㈠ “工夫茶”与“工夫红茶,不是一回事。“工夫红茶”是我国的红茶种类。“工夫茶”是我国潮汕地区流传已久的一种茶文化。❶“工夫红茶”。“工夫红茶”也常常被习惯的称为“工夫茶”,在我国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工夫红茶”。● 按地域划分有:滇红工夫、祁门工夫、浮梁工夫、宁红工夫、宜红工夫、湘红工夫、闽红工夫(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红工夫、台湾工夫、江苏工夫、粤红工夫等。● 按茶树种类划分有:大叶工夫茶、小叶工夫茶。大叶工夫茶:以乔木、半乔木、茶树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小叶工夫茶:以灌木型、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❷“工夫茶”。是我国闽南、潮汕地区的一种独特的茶文化,也称为“潮汕工夫茶”。它起源于宋代,盛行于福建漳州、泉州、广东潮汕一带。大诗人苏辙曾作诗曰道:“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形容这里的人们饮起“工夫茶”来就不知疲倦了。它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茶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集精神、礼仪、冲泡、巡茶、品鉴、等为一体完整的体现了其独特的茶文化。“工夫茶”在潮州当地的语境习惯中,还含有“讲究细腻、繁琐、费时费力”的一层意思,不同于大杯茶。
工夫茶
㈡ 潮汕“工夫茶”的“茶三”之说。在冲泡潮汕“工夫茶”的过程中,“茶三”这个概念无时无刻都会体现出来,并且贯穿在整个茶文化中。❶三人得味。一般情况下,在品饮“工夫茶”时,茶友参与人数以三人最佳。这也与古人总结出来的“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精辟论点,互相吻合。茶性本清静,人多喧闹,不利静心品鉴。❷一壶恰好配三杯。在品饮“工夫茶”时,必用“孟臣壶配若深杯”。茶盘上永远都是三只若深杯成品字摆放,人再多也是三只。孟臣壶和若深杯,同为小巧玲珑的小器,一壶茶汤倒出后,恰好就是三杯的量。❸三杯为品。三个人三只杯,在潮汕“工夫茶”文化中,多以“三”为本,讲究颇多,意喻“天地人”,意喻“三生万物”。❹“三龙护鼎”。是指品饮时取杯指法,上捏下抵。在品饮“工夫茶”时,指法要规范,上要用拇指、食指相对捏住杯,下要用中指抵住杯底,谓之“三龙护鼎”。❺“三山齐”。潮汕人在挑选孟臣壶时,做法是:去壶盖后,放置于桌面上,观看壶嘴、壶口、壶柄、均在一个水平面上,就是好壶,谓之“三山齐”。
工夫茶
㈢ 潮汕“工夫茶”的冲泡步骤。❶治器(备具)。治器共有: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六个流程。在起火后十几分钟,听见火炉上烧水壶中有滚水作响声,当声音突然减小时,则应立即提起烧水壶,淋壶烫杯即可。❷纳茶(投茶)。将茶叶倒在白纸上,按粗、中、细分开,把最粗的舖在茶壶底部、茶壶嘴处,细沫则放在中间,中等粗细的茶叶放在最上面,因为细末冲泡后最浓,多了易苦,也是为了避免细沫塞住壶嘴,这样起到均匀茶汤浓度,让茶中内含物质均匀的释放出来的作用。❸候汤。陆羽在《茶经》下卷·五之煮中曰:“一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因此,“工夫茶”冲泡采用二沸水为最佳。❹冲茶(冲泡)。采用“高冲低洒”手法冲泡。将滚水沿着壶边缘缓缓注入,不宜定点高冲壶心。滚水高冲能够强有力的冲击茶叶,使茶叶在壶中旋转舞动激荡起来,更快的释放出茶香,而此时茶叶中的单宁酸物质,还来不及溶解,因此茶汤不会有太多的苦涩味。
工夫茶
❺刮沫。好茶沫多,当注入滚水后茶沫浮起,用壶盖轻轻刮去然后盖好即可。❻淋壶。刮沫后,用滚水冲淋壶身,以追加热度,避免热气快速挥发,并且冲去壶外茶沫。❼烫杯。淋壶后,还要用滚水再冲淋品茗杯一次,起到进一步提高杯温的作用。❽洒茶(出汤)。洒茶讲究:低、快、匀、尽。● “低”就是“高冲低斟”时的“低”。斟茶时手法不可高抬,容易使茶香快速散发掉,并且让泡沫溢出。● “快”同样也是为了让香味不散失,保持茶汤热度。● “匀”是洒茶时的关键环节。洒茶时,要不停留不间断的,连续的杯杯都洒到洒匀,不可慢慢的一杯一杯的洒,因为先出者色淡,后出者色浓,为了均匀茶汤,洒茶要快。● “尽”就是每次出汤要出尽,不留茶汤在壶中。出汤后,可以把茶壶翻转过来,放置于茶巾上,让壶中水分完全滴干,没有水之后,茶中的单宁酸物质就不易溶解,茶汤就不会苦涩了。结束语:潮汕工夫茶,充分体现了:茶具精致小巧、烹制颇考究颇费工夫。正所谓:工夫茶之工夫,烹茶之道是关键。(感谢关注风轻云淡高山流水2900)
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