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坪,位于福鼎磻溪镇西南部,磻溪村下辖自然村之一,与湖林村接壤,紧邻国营茶厂。其海拔约500米,属山峰多、平地少,是典型的山陵地形。
村子居住面积小,由二十多户人家聚成。其余土地,皆用于茶树、毛竹等经济农作物种植。
半荒野化管理 时光储蓄“野”味
追溯到百年前的瓦窑坪,以烧瓦、造纸出名。不过,这些产业或多或少都会破坏环境。村民认为,这么好的地方,不能糟蹋了。
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福鼎磻溪镇全面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经济农作物产业。秉持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瓦窑坪坚决转型种植绿色经济农作物——福鼎大白茶树、福鼎大毫茶树,以及巩固祖辈传下来的毛竹产业。
但由于劳动力有限,全村茶园难以实行人工管理。从当年亲手种下的茶树苗,丰收时期无法全面采收,再到实行半荒野化管理模式——茶树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PH值5.0~6.0的弱酸性土壤,茶农没有过多的干预茶树生长,茶树基本依靠土壤、气候两大因素自然生长。
几十年过去,瓦窑坪一半以上的茶园,实行了半荒野化管理,模式逐渐巩固,每棵茶树都长到半人高。粗壮的树干将有机物质输送到茶青上,使得这片茶园盛产“色、香、味、形”俱全的长条大叶茶。此种茶青制成福鼎白茶后,滋味甘爽饱满,野芳奔放。
西接湖林村 紧邻国营茶厂
从瓦窑坪沿着山道由东往西走,皆是碧绿绿的茶浪,随风翻腾。越往西走,海拔就越来越高,山面坡度陡峭,群峰叠嶂。再往瓦窑坪西边走几里路,就是与湖林村的交接地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缃色茶厂——原1957年国营茶厂。
说起它们之间的联系,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瓦窑坪与国营茶厂首次达成合作关系。但因瓦窑坪茶青采摘于半荒野化管理的茶园,茶青的“脾”性桀骜难驯,野性十足!加上年年采茶量稀少,成茶量更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