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听说过“明前茶”这个概念,也有很多茶叶都标榜自己是高品质的“明前茶”。那什么才是正宗的明前茶,是不是明前茶一定就代表着高品质呢?
顾名思义,“明前茶”就是用清明节之前采摘的茶树嫩叶制作而成的茶叶。
因为经历了一个冬天的积累,茶树在开春后头一次发芽,其芽头中所含的营养元素更为丰富,口感也更加的鲜爽。而且此时的叶片非常细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都较低,可以有效降低茶叶的苦涩口感。一般来说,这种茶叶的品质很高,且产量稀少。
但是“明前茶”这个概念有其局限性,只是很少的茶叶才适用这个概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1、按照茶叶的类型来分析
中国有6大茶类,按照发酵程度由低到高,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绿茶
1.1绿茶
【发酵度】:0%
【特点】:保留最多的天然茶多酚、氨基酸等,口感最为鲜爽
【说明】:好的绿茶追求的是鲜爽,茶叶芽头中的氨基酸含量比叶片更高,更能带来鲜爽的口感,所以对于大多数绿茶来说,采摘时间越早、芽头比例越高,品质也就越高。所以,“明前茶”这个概念确实适用于部分绿茶。
白茶
1.2白茶
【发酵度】:10%
【特点】:白茶新茶口感清甜,略带花香。陈放后的老白茶,香气、口感会慢慢进化出枣香、药香等特殊的香气。
【说明】:单芽的白茶称为“银针”,一芽一/两叶的称为“白牡丹”,一芽三叶及以上的称为“寿眉”。银针的鲜爽度更高,寿眉的滋味更加浓郁,而白牡丹则是二者的平衡。因为叶片中的茶多酚含量更高,白牡丹、寿眉其实是更加适合陈放的。所以白茶的口感,并不一定跟采摘等级挂钩,只能说各有所长。只是因为银针的产量比较稀少,所以价格要比白牡丹、寿眉高出许多。
所以,“明前茶”这个概念,不适用于白茶。
黄茶
1.3黄茶
【发酵度】:20%以内
【特点】:黄茶的制作工艺比绿茶多了一步“闷黄”,所以会带有一点熟香。
【说明】:黄茶同绿茶比较类似,芽头含量越高,鲜爽度也就越高。所以对于黄茶来说,也是追求采摘等级的。“明前茶”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部分黄茶。
乌龙茶
1.4乌龙茶
【发酵度】:15-70%不等
【特点】:乌龙茶是六大茶类中工艺最为复杂的,其“半发酵”工艺让乌龙茶普遍具有高香的特点,比如大红袍、铁观音、肉桂等等。
【说明】:乌龙茶的核心工艺是“摇青”,需要让茶树鲜叶互相摩擦、碰撞,使得叶边缘发生氧化反应。而成熟叶片中的茶多酚、芳香类物质含量更高,经过摇青工艺后生成的氧化物更为丰富。所以乌龙茶的最佳选材是成熟饱满的叶片,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明前茶”这个概念了。
红茶
1.5红茶
【发酵度】:70%以上
【特点】:红茶是在酶的作用下,发酵度最高的茶类,口感以甜醇著称
【说明】:红茶是重度发酵,所以茶多酚、芳香类物质含量更高的叶片,是发酵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丰富的氧化产物更能体现红茶浓醇的特点。所以对于传统红茶来说,一般是没有“明前茶”这个概念的。
但是对于创新工艺的红茶来说,比如金骏眉,确实是选用了单芽作为原料,那它有没有“明前”概念呢?其实同样不适用。金骏眉的正宗产地是武夷山,因为山峦众多,不同区域的海拔、温度、日照都有差别,所以茶树是在清明前后陆续开始发芽,特别是最高端产地——桐木关,茶树基本是要到清明节后才开始发芽。所以,金骏眉,一般也没有“明前茶”概念。
黑茶
1.6黑茶
【发酵度】:接近100%
【特点】:黑茶的发酵过程,既有上面1.2-1.5中的酶促氧化,也有微生物参与的氧化,所以发酵产物更加的丰富。
【说明】:复杂且周期较长的发酵过程,要求选料中的各类物质都十分丰富,这样就只有成熟的叶片才能满足这个条件。
所以我们平时所见的黑茶,比如普洱茶,叶底都是十分的粗大。故也就跟“明前”这个概念完全不搭边。
阶段性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一部分的“绿茶”“黄茶”,才适用于“明前茶”这个概念。而这个“部分”,主要是因为产区不同带来的差异。
2、按照茶叶产区分析
中国有四大茶叶产区,分别是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
【江北茶区】:纬度较高,年平均气温较低。所以茶树发芽普遍晚一些,茶区南部因气温相对高一些,部分品种才有“明前茶”的概念
【江南茶区】:平原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清明节、谷雨正好可以区分采摘等级,最适用“明前茶”概念。
【西南茶区】:平均海拔较高,山岭众多,多云雾。因为海拔落差缘故,发芽时间有早有晚,只有部分品种有“明前茶”概念。
【华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高,雨水较多。茶树发芽较早,春节过后已经开始采摘,“明前茶”也就毫无意义了。
3、总结
“明前茶”的概念只适用于绿茶、黄茶;
这个概念是围绕江南茶区而制定的,只有部分江北茶区、部分西南茶区的品种也同时适用。
下面就罗列了一些适用“明前茶”概念的绿茶、黄茶: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安吉白茶、信阳毛尖、霍山黄芽、蒙顶甘露、竹叶青、庐山云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