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个茶乡小镇,地处梅山腹地,因镇区位于资水南岸而得名。200多年来,109家茶行、14处码头、3条古商道、11座茶亭和7座风雨廊桥,无声地诉说着古镇的茶韵故事。
与黄沙坪、唐家观齐名的江南镇
公元1770年初夏,英国人霍克发现了澳大利亚大陆,他们掀起了一股开发澳洲、抢占资源的热潮,把纷繁的景象渲染在白帆点点、彩旗飘飘的蔚蓝大海上。此时,万里之外的中国南方江南小镇,爆竹抒情,锣鼓传意,张扬着古镇首家茶行——宏毅茶栈竣工的洋洋喜气。
据本土县志记载,安化黑茶繁盛时期,江南古镇从东头大桥拱到西头的宏毅茶栈,绵延四五华里,茶行连着茶行,且临街面的顶方以不同形式遮挡着,即便下雨,人们从街头走到街尾也不会湿鞋。当时,这里与邻近的黄沙坪、唐家观两镇齐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地最高茶产量一年可达30万担。
宏毅茶栈开张营业之后,良佐、德和、良能、堂旆、志春、德和、闿元等茶庄相继开门运营,如云的茶客带来了红火的生意。
江南的茶行,建筑形式与风格,引起了外地茶商的青睐。整体而观,规模不一,布局却大致趋同,有的四个天井,呈“田”字形结构;有的三个天井,呈“品”字形结构;也有的只有两个天井,呈“日”字形结构。德和茶行有四个天井,为两层木制结构的封闭式院落,天井四周摆放太平水缸,便于消防。一楼是生活区和粗加工区,二楼是仓库和精制车间。
历史以来江南采办黑茶的商人,源自晋、陕、甘、皖、赣,他们租赁当地民房或族氏公房,专营黑茶,与房东形成长久合作关系。王晋安是德和茶庄的重要客人,来自山西太原府。
王晋安来到了江南,一同随行的,还有表妹樱桃和弟弟王晋湘。这一次给东家的礼物,比往年略显丰盛:核桃5盒、陈醋5瓶、竹叶青和杏花村各一对,都是山西特产。
晋商王晋安一年中有将近一半的时光在江南度过,擂茶飘香之前,早早进山;丹桂飘香之后,才回山西老家。
王老板的住处,在德和茶行的“贵宾楼”,户内窗明几净,陈设典雅,王晋安对茶饮更是非常讲究,将专用的砂罐,置于炭火小炉,加入山泉水和陈年黑茶,用小瓷杯慢慢地品。
王晋安做事从容不迫,却往往不直奔主题,先由茶行老板多次盛情相邀,反复琢磨,逐步达成意向。王德先是德和茶庄的掌柜,为了邀请王晋安,经过“年前接客”“春前定行”“共商进山”“清明挂牌”之后,到“谷雨开秤”,才正式开始一年的生意。
生意凭合约,更凭诚信。就资金而言,开秤之后,东家老板平时可酌情支取,茶叶业务结束前一个月,茶客主动如数结清。
这种茶商与行主的合作关系,长久稳固,子孙代代相传,有的达一二百年之久。
山区独特的茶亭文化
安化黑茶的繁荣,孕育了山区的茶亭文化。“亭”者,“停”也。行走茶乡山区小道,青石板铺路,山岭峰坳或溪谷潭边,三五十里必有一亭。
从江南出发,往南至梅城-邵阳-四川-泾阳-兰州,向东到达益阳至长沙,是安化黑茶销往西北和东北的重要商道。据老人回忆,在这条通道上,江南境内就有11处茶亭,依次为东风茶亭、普子界茶亭、濂溪界茶亭、麻豪岭茶亭、木溪茶亭、百步茶亭、青田坪茶亭、螃蟹溪茶亭、座子坳茶亭、鹞子尖茶亭、錾字岭茶亭,每一处茶亭都有其文化底蕴和民间传说。比如“百步茶亭”上通茅坪,下接山口,建于清咸丰八年,上下正好100级青石台阶,全木质结构,入口处有一对联,云:百折岂辞劳,攘来熙往,快到此间停骥足;步行多感慨,汗流口渴,何须他处问龙芽。
茶亭的兴建,一般都是大户人家或为官者捐资,也有乡民或慈善“修福”人集资投力共建,初时简易,后发展成为古色古韵的茶亭建筑,或全木、或青砖、或麻石,各式风韵。亭顶飞檐翘角,进出口大门与路相对,并配亭联,道路从亭中通过。亭内靠墙两侧设有固定的简易木质长凳。常年有专人守候,负责泡茶和清扫卫生,随时恭候过往行人歇脚止渴。
茶水一般装在大木桶里,旁边放一个小竹当子,竹当用毛竹做成,中部嵌入一根长长的竹柄,用作舀茶的器皿,为防损坏或被小孩淘气拿走,一般用小麻绳将竹当与木桶连接起来。酷暑时节,烧茶的人还会在茶水里加点山苍子,利于开胃顺气。那些被阳光烤成古铜色脊背的挑夫们,仰起脖子咕咚咕咚一阵狂饮,然后随意地抹一把汗,在两旁的长凳上歇息片刻,疏通疏通筋骨,抖数抖数精神,继续上路。
在安化黑茶的黄金时代,每逢茶季,各地的茶商组织挑夫翻山越岭,连夜将新鲜茶叶送到江南精制加工。因为赶夜,挑夫们就把特制的灯盏挂在扁担的两头,远远望去,山路上的挑茶队伍虽错落不一,但分明就像一条舞动的火龙。当挑夫们聚集茶亭歇憩,那光芒如同一团火,似乎又成了一串令人遐想的夜明珠。
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乡村都陆续通上了公路,山路徒步的人越来越少。然而,那些遗落在界岭山坳、静卧溪谷的茶亭,至今还昭示着乐善好施、助人帮困的传统美德。
沿江而建的吊脚楼
沿资江而下,酉州-黄沙坪-江南-益阳-洞庭湖-成陵矾-武汉-郑州-泾阳-兰州,是运销安化黑茶的另外一条商道。
吊脚楼便是这条商道上的一大特色建筑。
吊脚楼临江而建,二楼的闺房大多挑出两三米风雨阳台,可谓真正的江景小楼。
草长莺飞、日丽风和的三月,资水平流,对岸的青山、木屋、人家倒映在水中,连同水中的丝草轻轻晃动。江上货船游动,眼光在船头穿梭,色色地期现心仪的身影。
而每逢月上东山的时候,总是遥闻江面橹声欸乃,吊脚楼里灯光微渐闪烁。
水陆贯通的江南,是安化黑茶的重要集散地,除了吊脚楼,还有繁盛时期的那10多处装卸码头、千号人脚帮,彰显出一种谁也不敢与之较量的力量。其中数五福宫码头最为兴盛,从年头到年尾,人头攒动,船来舶往。大米、花布等生活日用品源源不断地从外地运进来,安化黑茶也沿着资水,漂向遥远的世界。
江南茶事繁盛加速了茶产业发展
江南茶事的繁盛,自然加速了山区茶产业的发展。
江南镇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宜茶树生长,古时便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之说。崇山峻岭之间,云雾缭绕,溪流网布,水质甘甜。资江水在人们的吟诵间缓缓流淌,两岸青山有致的起伏,置身其中,宛如人间仙境。
在江南小镇开垦茶园,种植茶叶,成为世代茶农的乐事。王永哲一家有300多亩茶园,每年雇请10多个长工,繁忙的采茶季节,路上不断人,灶里不断火,每天五六十人吃饭,热闹非凡。
思贤溪清澈的流水从鹅卵石上潺潺滑过,布谷鸟拉弦起舞,也是映山红蓓蕾初放的日子。惊蛰一过,茶乡的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几阵春风、几场春雨就唤醒了它们体内的激情,拔节似地疯长着。
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炕打包箱。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
这是两江总督陶文毅公写的采茶诗。
江南的茶韵,体现其厚重的人文历史,融入其淳朴的民俗乡情和蓬勃的精神取向之中,如同春日的阳光,秋天的细雨,弥漫在江南的村村寨寨,成为古老而永恒的记忆。
作者:熊栋才
责任编辑:邓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