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条茶的茶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带有一种柳树飘逸的姿貌。看上去茶树的枝条就像一根藤,所以称之为藤条茶。
藤条茶是经过长时间的采摘管理才造就现在这种状态,是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在陈宗懋《中国茶业大辞典》里介绍了此种采养方式叫“留顶养标”,即:除枝条顶端新梢外,其他侧枝所有芽和新叶全部采净的手工采茶方式。能促进茶树长高,但分枝极少,每批大部分新梢接近成熟时开采,采摘批次少,采下的新梢较为肥壮。
藤条茶的历史
其的雏形可能早在明代及以前就已出现,成熟于清朝,并在清末民国得到大规模推广。清朝咸丰光绪年间,云南的老茶区双江掀起了大规模汉化的潮流,大量来自临翔、凤庆与云县等地的汉人定居双江,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艺,对当地原始粗放的茶业进行提升改造。这其中就包括了学习先进的藤条茶采养法,故使得藤条茶园遍布澜沧江中游两岸的双江、永德、临翔、景谷、镇沅、景东与澜沧等地。也有说法认为,藤条茶雏形源自景东,然后经过千百年的不断的总结与改进,其采养法最终在双江成熟,然后再扩散到澜沧江中游两岸。
在汉人居多的勐库东西半山,老茶园的茶树几乎全是按藤条状培育的,有大面积的藤条茶园。坝糯在汉人没有迁来之前,早已有拉祜人在此居住,拉祜人早已在坝糯种茶,坝糯保存着一片很大很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最大的一棵茶树树围已超过140厘米,坝糯的汉族村民都认可,那片大茶林是汉人还没迁来时拉祜族种下的。而汉人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茶园养护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延续至今。
藤条茶香气更高扬
藤茶在采摘过程中会将侧枝的芽叶全部采净,而这些采摘掉的芽叶以落叶的形式留在茶树的根部,成为滋养茶树的养料,正如龚自珍诗云“化作春泥更护花”。得到充分滋养的藤条茶,鲜叶生长得更加快速且肥壮,而制作出来的茶香气滋味更加饱满丰富。
为什么香气会更加丰富饱满呢?茶叶的香气主要来源于茶中的醇类、醛类、脂类等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是由于氨基酸的脱酸及氧化脱氨所形成的。氨基酸的结构是由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一个氢(H)和一个R基连在同一个中心C原子上组成。由氨基酸的结构组成不难看出,氮元素是构成氨基酸的必要元素,而树底周围的茶叶在腐败的过程中恰好会释放出大量的氮、磷元素,这样就使得氨基酸得以积累,从而醛类物质更加富丰香气更加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