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茗”人茶事,想说说皎然、皮陆还有卢仝。
皎然——一个“不务正业”的和尚
皎然(720~804年),湖州人,本名谢清昼,皎然为其法名。他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他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移居湖州妙喜寺,最后终老于此。在《全唐诗》编其诗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皎然是陆羽的长辈、导师、笃友、兄弟。在唐肃宗至德年间,陆羽去杭州是,途径湖州,借宿于妙喜寺,因此有缘与皎然结识。皎然素来嗜茶,不仅写过很多以茶为题的诗歌,还十分仰慕陆羽的为人。此次二人相识,谈得十分投契,颇有相见恨晚之感,遂成为“淄素忘年之交”。
当时皎然大师已四十多岁,是杼山妙喜寺住持,有这样的权力、条件让陆羽安下心来潜心研究,使他结束了动荡不安的生活,有了人生的着落。皎然自己本是茶文化领域的开山鼻祖,他对陆羽的帮助、指导、交流、切磋也助其成为茶圣。
如果说陆羽更多的是一个科学家,他是从茶科学、茶经验、茶业产业角度来着作《茶经》,那么皎然上人则更多地从文学诗歌、从茶文化的角度研究,并且又以他高深的佛门禅悟亲自开启了“佛茶之风”或“佛禅一味”,从而开创了整个中国茶道甚至是世界茶道之先河!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不但是大唐茶道更是中国茶道、世界茶道的开山之作!
皎然在技之道、饮之道方面也是顶尖高手,可以说与陆羽不相上下(由于身处佛门,其对后人的影响力不及陆羽)。但从现存的能反映皎然茶道的茶诗看,由于两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知识结构与努力方向,皎然在“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方面表现得更加杰出,是他首次把“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本道”完整地、系统地通过茶诗阐述出来,而且向全世界第一次公开打出了“茶道”的概念与定义,在世界茶道史上更具创世之功。
由此,我们认为中国茶道皇冠上的第一颗明珠应属皎然(如果说是中国茶学、中国茶业第一人则自然而然应该是非陆羽莫属),是皎然真正开创了中华茶道之先河,是皎然把佛家的禅定般若的顿悟、道家的羽化修炼、儒家的礼法、淡泊等精神内涵有机结合融入了“茶道”。要知道日本最澄和尚805年从中国引入茶种及茶文化,后来用了近800年时间去感悟顿悟才形成了日本相对成熟的茶道。因此,凭此一点皎然被称为“茶道之祖”、“茶道之父”当之无愧。
皮陆——茶友,一辈子的挚友
“皮陆”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两位茶人的合称,他们是指皮日休和陆龟蒙。
皮日休(834~883年),字逸少,后改袭美,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著名文学家,湖北襄阳人。懿宗咸通八年(867年)登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
皮日休早年即志在功名,出游至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至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
陆龟蒙(?~约881年),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由又号天随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唐代文学家。早年举进士不中,曾往苏湖二郡从事,后隐居甫里,虽有田数百亩,因地势低下,雨潦则江通,故常苦饥。于顾渚山下经营一茶园,岁取租茶,自为品第,著有《品第书》。
皮日休与陆龟蒙相识后,并与之唱和,成为一对亲密的诗友,世称“皮陆”。在他俩大量的唱和诗中,设计茶的,皮日休有《茶中杂咏》十首之多,陆龟蒙有《奉和袭美茶具十咏》。
他们在苏州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烹茶品茗,且又一唱一和,如此的情调和情景,实在是让人羡慕不已。
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十首唱和诗,分别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十题。
就这样一唱一和,皮日休和陆龟蒙他们两个把中国的茶文化,表现得妙趣横生,更把彼此间那种品茗的意趣刻画的入木三分。“皮陆”以诗的灵感,丰富生动的辞藻,形象的笔墨,艺术地描绘了唐代诸方面茶事,有力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卢仝——“茶仙”
卢仝(约795~835年)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
卢仝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曾作《月食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时韩愈为河南令)。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里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因此,卢仝被世人尊称为“茶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