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大都市,常住人口2400万,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2020年GDP高达3.87万亿,相当于全球排名靠后的81个国家的GDP总和。2021年更是破4,达到了4.32万亿。
苏州,号称最强地级市,又被戏称为“上海后花园”。
180年前,两者地位相反,上海被称为“小苏州”。
昔日苏州,今日上海
一个城市的地位,可以从引领时尚的能力上看。
上海,俗称“魔都”,上海的新风尚,每每流行全国。
但在上海崛起之前,时尚策源地是苏州。
明清时期,苏州走上了巅峰,“苏意“、“苏样”是时髦的代名词,引领全国潮流,各地争相效仿。
“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
——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临海人王士性
苏州赋税甲天下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达程度,从赋税看最直接。
据万历《明会典》统计,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纳税土地8.5亿亩,税粮 2944万余石。苏州府田地985万亩,实征税粮281万余石。
也就是说,苏州以占全国1%出头的土地,缴纳了全国近10%的税粮。
商税上,苏州西北的浒墅关,雍正到乾隆前半期,平均每年征税50万两左右,是京杭大运河上征税最多的榷关。
苏州商业的繁荣程度,可以从明末张岱的《吴中绝技》看出来。
“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陶庵梦忆:吴中绝技》
众多精绝的手艺,自然归功于匠人的精益求精,但根本原因,还是庞大的市场需求,由此可以想见苏州商品经济的繁荣。
人间一二等风流富贵地的苏州,是如何被上海取代的?
苏州又在上海的崛起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开埠前夜:上海还是“小苏州”
明清时期,上海的棉布贸易和沿海贸易渐渐发展起来,已经有了“江海之通津, 东南之都会”的美称。
美称终究是溢美之词,实际地位仍是“小苏州”。
当时江南地区被称为“小苏州”的还有吴江的盛泽镇,湖州府的双林镇,松江与嘉兴府共辖的枫泾镇,嘉定县的南翔镇等。
上海并不唯一。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起,苏州落
到了晚清,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大清没落,内河航运没落,苏州开始没落。
西方兴起,海运兴起,不得不面向世界的上海兴起。
鸦片战争后,上海一开埠,便迅速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各地大量移民涌入,相邻的苏州人自然是最早的一批。
“其实上海自开埠以来,最先到的便是苏州商家,当时的大商业,如珠宝业、绸缎业、药材业、参茸业、典当业,以及钱庄、金铺都是苏州人来创始的。说句可耻的话,因为苏商的发展,妓馆也借说书为名,号称书寓,而成为苏帮了。”
——苏州报人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苏州钱业巨头程卧云,携资十万两在上海开设延泰钱庄。
苏州绸缎业巨头尤家,在上海开设同仁和绸缎庄分店和同仁和参店。
上海老字号“老妙香”化妆品店、“姑苏五芳斋”糕点店、“天晓得”糖果店、城隍庙“大殿梨膏糖”店、周虎臣笔墨庄……都是上海开埠后苏州人开设的店铺。
太平天国:踹了苏州一脚,推了上海一把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狠狠踹了苏州一脚,猛推了上海一把。
江南沦为战场,大量苏州的士绅商贾携带资金,避难上海,为其注资。
苏州“钱业三少”之一的卢少堂移资上海,专营地产。
苏州四大中药店中的 “良利堂”与 “雷允上”转向上海。
洞庭东山席家迁居上海,成为上海钱庄的资本家。
……
上海一骑绝尘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苏州人迁居上海的趋势没有停止,上海一骑绝尘,虹吸效应下,越来越多的苏州商人移居上海。
20世纪初,曾说过“上海是鬼子世界,我们也不想发洋财”的苏州桃花坞吴家,也开始在上海经营典当和地产生意,可见一斑。
海派文化的底色:苏州文化
大量迁居上海的苏州人,为上海提供了资金与人力,提供了文化底色。
这点从语言上看很有说服力,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版的《上海生活》上有过分析:上海话“分作三个大系统”,其中“苏州系占75%,宁波系占10% ,广州系占0.5%,其他占14. 5% ”。
可以说,上海嫁接于苏州,海派文化的底色是苏州文化。
上海与苏州地位的反转,与国运、历史相互交织,是时势使然。
曾经的“小苏州”上海在历史的洪流中一步步崛起,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而苏州,经历过劫后重生,也不负众望,重新站在了中国经济排头城市的前列。
城市的命运由人而改变,也由人重新创造。
“停杯一问苏州客,何似吴松江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