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说过武夷山大红袍景区,崖壁种植着的母树并不是一款茶树。
其中有两株分别是北斗及北斗一号。
关于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出来的茶树品种很多人各抒己见。
有的咬定只有奇丹才是母本大红袍,有茶友咬定只有北斗才能称为大红袍,也有人说他们两个都不是大红袍。
上一节我们和大家聊过奇丹和大红袍的故事。母树大红袍品种之奇丹
那北斗和大红袍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他只是一个“外来入侵者”还是姚月明老师给我们“误会”的一个乌龙球呢?
今天我们就来八卦一下大红袍的家长里短,北斗究竟是不是大红袍家族里的一员呢?
说到北斗,我们不得不说说北斗的扦插培育者——姚月明老先生
上世纪90年代姚月明老先生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专家在武夷山进行名枞调查。
姚月明老先生前后三次到北斗峰上剪枝“北斗峰大红袍”进行科研经由无性繁殖,成功培育出“北斗峰大红袍”以填补御茶园中没有大红袍这一茶树的遗憾。
后沿用吴觉农老先生最初的“北斗一号”对这一茶树进行命名。
这一刻,你是否已经认定北斗和大红袍脱不了关系了呢?大红袍本尊是否也有北斗的一份呢?
然而2009年的一次茶叶基因鉴定,将北斗和大红袍的关系推向舆论的边缘。
2009年在省茶叶研究院及武夷山茶科所共同监督下取样九龙窠三棵六株母树大红袍枝叶样比对了奇丹及北斗的茶树基因,经过鉴定得出结论:
九龙窠大红袍母树2号株、6号株和奇丹,基因组成相同,是同一品种。
九龙窠母树大红袍和北斗有遗传距离,并非同种同物。
这一结论证实了北斗和大红袍的亲缘关系就像小明和隔壁老王一样,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那北斗为什么会被误以为是大红袍呢?
茶人陈馨选节一段原武夷山茶科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德华老先生的文章《“北斗”并非“大红袍”》来给大家解惑。
1964年春,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谢庆梓等二人持单位介绍信,经当时崇安县政府办及综合农场办公室同意,经过九龙窠经看守人员确认后,在笔者陪同下,从“大红袍”母树上剪取枝条,带回省茶叶研究所(福安新口)扦插繁育,获得成功。1985年11月17日,笔者应邀参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五十周年所庆时,私下向时任培育室主任的黄修岩同学分得五株“大红袍”茶苗,种植在武夷山茶科所名枞观察园(位于御茶园)内,弥补了茶科所名枞园没有武夷岩茶最著名的名枞“大红袍”之缺憾。20多年来,武夷山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均由这五株“回娘家”的“大红袍”繁育而成。1985年从福建省茶科所引种到武夷山茶科所的五株“大红袍”茶苗,现已长得比人还高,超过2米。
“北斗”是武夷岩茶的新名枞,古代茶书均无记载,在1943年出版的武夷岩茶最全面的论著《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亦无记载。因被发现于北斗峰而得名。因其品性优越,60年代被原崇安茶场场长姚月明先生引种到崇安茶场。福建省茶科所曾于1958年秋,从崇安茶场原企山品种园剪枝引种。武夷山茶科所名枞观察园为了充实名枞,于1984年2月19日,派科技人员叶以发、应菇仔持崇安茶场场长姚月明先生的手写条子(同意从茶园中抽挖十株“北斗”给茶叶研究所)到崇安茶场竹窠茶园移植十一株“北斗”,种在御茶园的名枞园中,至今已有27年。当今武夷山所推广种植的“北斗”均源自崇安茶场和茶科所。
《蒋叔南游记》中记载:
“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寺不能满一斤。天游观亦十数两耳。”
而我们所看到的大红袍景区摩崖石刻“大红袍”字为时任县长吴石仙任内(1941-1944)所题
据说天心寺僧侣为了保护“大红袍”免受游人采摘,在九龙窠上先后种植了奇丹、北斗、雀舌三款茶树。
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是三棵六株。
而“大红袍”三个字也已经成为了武夷岩茶的一个总称,不再是任何一款单品茶的名称。
在茶人陈馨看来,无论茶品名称为何。
好喝就是好茶,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大红袍是也。
喝茶纯粹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呢?亲爱的茶友们你们说呢?
北斗评茶
赏外形:色泽绿褐润
嗅香气:浓郁鲜爽带木质香
观汤色:橙黄透亮
品滋味:浓厚回甘,岩韵显
评叶底:叶底完整、软亮匀整
下一节我们将带大家走进雀舌篇,欢迎各位茶友提出建议和意见。
希望茶人陈馨的文章可以让你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欢迎各位朋友点赞关注,提出不同建议在评论区里进行讨论。
本文由茶人陈馨原创撰写,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茶叶知识,快来关注茶人陈馨。感谢阅读。
#茶生活##晒晒我的工作照##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