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心生向往,一次难忘的旅行,一幕难忘的对白,此时此刻的云,西边晚来的风,都可以算作一种对美好的定义,像是深埋于泥土里的种子,在每一个赏心悦目的地方开出繁花,生出烈焰,感知美好。
在中国,有着绵延的山脉与河流,繁衍碰撞出各种气候环境,四季可以被温度所更替,茶山上的碧叶可以生长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不同地域出产的茶叶,从生长环境,到茶汤滋味都有自身的烙印,茶树静止在山野之间,风夹带着叶,贯穿在有限的时间。每一处茶山都会随着节气迎来各自收获的季节,你可以看到采茶人忙碌在山间,像姑娘出嫁,像十里送别,从茶树上分离出的叶态,不舍之间有了新的使命,从母树分离,去拥抱世界。
一边的城市里,总也不得停歇,人群,车流,各种机械,水泥钢铁的共鸣,城市像是一台永动机,不知疲倦的生长,你看窗外,是各种声场的环绕,目视眼前的是此起彼伏的房屋,这样的场景是一座或者很多座城市的剪影,而我就在这窗子里面,默默的看着这一切,这是城市生长的必然,这是物质交汇的结点,忙碌与闲暇,喧闹与安静,像是一对双生子,时而片刻便好,时而整夜不眠。
饮茶,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到过很多地方,不同地方的人对茶都有自己的喝法,有用玻璃杯冲泡直接饮用的,也有拿壶泡制的,或在茶席之间,或在茶盘之上,每个人都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品味这茶的味道。饮茶,可以止渴,可以思考,可以安静,饮茶的地点,时间以及此刻的情绪,都影响着茶汤传递到舌尖的最终味道,像一连串的化学反应,个中滋味,只有品饮过的人才知道那刹那间触电一般的感觉。
在家中喝茶,时间、空间不受拘束,随心而动,就像在做家常菜,按部就班,烧水点茶,不动声色,家人在身旁的时候可以一起分享,家中饮茶,茶有所动,心有所归。
落座于茶馆,茶室里标配的茶桌,太师椅,多用古筝调节氛围,一切像是精心准备,又平添刻意,围坐喝茶的人或多或少,茶不施粉黛也不避人群,只听得众说纷纭,旁征博引,有心者说的是事故,无心人都当成故事来听,套路满满,又缺了些安定。茶馆,是往来之地,客坐之地,茶馆内外,茶者离坐,席有重开。
有庙宇的地方想必有茶,在佛门幽静处喝茶,更像是一次洗礼,出世与入世是一种选择,在快的时候慢下来,在慢的时候赶上去,是一种自我的平衡与自制。听有为法,末了时,钟声初闻,余音袅袅,庄严佛土,是非庄严,庙堂之上,茶可渡心,亦可自渡。
家、茶馆、庙宇都通向了饮茶的起点与尾声,心在何处,茶的滋味便在何处,是此刻心境的出离,心往何处而来,茶往何处而去,来去之间,有了喝茶的地方,便有了养心的道场。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元稹是这首诗的作者,唐朝茶界的一位老法师,他用少见的笔法,为茶叶打CALL,从香叶嫩芽,再到碗转曲尘花,是从山野茶间到茶人心间的一次徒步穿越,自唐代开始与南北朝时期的品饮技法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品饮时由汤活改为了煎茶,调味料由葱、姜改变为少量的盐花,以味觉上的改变触发了对茶汤品质进一步深化与细化。
喝茶的人开始注重水质对茶汤质量影响,以及不同产地的茶碗对茶汤汤色的影响,伴随着茶经的出现以及元稹们的身体力行,唐代茶道的影响力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有迹可寻,那一抹茶香自长安而来,好似从未散去,那一片树叶,跋涉千山万水,好似从未改变。
当茶和时光相遇,如同茶叶与水的和合,为茶汤添就了一份古朴的厚重感,此刻喝茶的人决定着,茶往何处来,心往何处去,去来之间,仿佛有位故人,谈笑风生,烧水点茶,对饮心神。
美好事物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来之不易,而又稍纵即逝。一方好物,一杯好茶,二三友人,足以把美好的事物留在此刻。一泡好茶里,有制茶人对茶叶品质的极致苛求,有泡茶人对营造品饮氛围的细致拿捏,有普茶网对杯中茶的深入解读。
其实,每个人都是成就一泡好茶的基因,每泡茶都是茶味初相的体现。其实,茶无分好坏,茶的源头是一株植物的名称,是从茶树上飘落的一片叶子,渐变成了我们生活里的体悟,是茶台之上的浓浓淡淡,是钢铁丛林里的郁郁葱葱,茶是生活,是我们生活里的节拍器。
如果一定要定义什么样的茶是好茶,相信你从茶里茶外都能够找到答案,因为那种触及你内心深处的东西,只有生活会带给你。茶为我们定义了生活,这生活里有茶,当有一天,我们终究能够把自己交还给自己,把茶交还给茶,那么这便是一泡好茶,这便是一泡好茶的逻辑。
作者:洪巍丨弘益茶道美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