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连“茶”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他会与金融挂勾,转身一变成了“金融茶”。
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博傻理论。
在资本市场中,人们不再关注这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是愿意花高价购买,因为他们觉得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用更高的价值把他买走。之前购买的傻子都成了有“智慧”的人,只有最后一个才是傻子。
“金融茶”注定就是一场“博傻游戏”。最后的傻子永远不会是游戏的组织者,而是“无知”的参与者。
或许吧,最后的参与者,想获得并不是“茶”的价值,也不是用它来赚取一定的财富,而是把“金融茶”和那些奢侈品一样,作为身份的象征,这样至少他获得了他想要的,不算太过可悲。最可悲的是那些“不明真相”、另有所求的参与者。
对于茶可以具有金融属性,作为所谓的圈内人,我是很高兴的。在高兴的时候,我同样我也充满了担忧,因为我知道这里面巨大的“坑”。
我坚信所有茶的品质在时间的面前呈现的是一条抛物线,只不过时间的维度有长有短,有的一年,有的三年,有的十几年,但绝对没有永远。
据说有老师喝过清光绪年间的“
”,然后给出了“无味之味,乃之味也。”(不知真假,未做考证)
如果是真的话,我只能呵呵呵。喝点白开水不香吗?放了那么久,就为了“无味之味,乃之味也。”?讽刺不?
而且左右品质这个抛物线的因素太多了,茶叶的原料、制作的工艺、仓储的条件,具有太多不可确定性。
那些囤茶和炒茶的人,是在进行一场实实在在的赌博。
黄金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他的稀缺和不可再生。但茶不一样,或许之前的茶满足了稀缺性,但以后的茶呢?现在普洱茶的仓储量,我虽然不知道确切数字,但就所知的数字也大得惊人。
黄金在战乱的时候依然有用,茶可以吗?为了尝一口“神仙汤”?
黄金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茶可以吗?为了“无味之味,乃之味也。”?
之前我在上海待过一段时间,见证了一部分上海人的富有。对于富有的人来说,永远不只会把钱放在银行里。当他们自己发现或有人告知,囤茶可以升值且利润可观时,他们纷纷投入到这个浪潮中。他们一天天看着自己囤的茶,从1000一饼变成3000一饼,从3000一饼变成5000,他们为自己的远见和睿智而窃窃自喜。
但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怎样把这5000元的茶变成钱。买给朋友?那你必须有愿意接盘的朋友。卖给茶企?茶企卖出去都不容易,怎么还会往回买。卖给店面?店面从茶企那边拿货应该比买你的便宜。
对于那些有钱的人,我完全不担心,人家完全有承担那个损失的能力。怕的就是跟我一样的没钱人,以为找到了实现“财富自由”的捷径,实则走向了不归路。
最后的一些忠告:
1. 个人不要“囤茶”。
2. 企业把引导顾客囤茶的思路改变成引导顾客多喝茶。
3. 并不是所有的“老茶”都好,红、绿、青、黄、做好自己的本分,白、黑守好自己的底线。
我是蔎茗,一个爱茶,爱生活,咸吃萝卜淡操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