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悠悠,庭院深深
竹林青青,茗香袅袅
绰约之美,隐于茶寮
婆娑之影,风停且歇
茶修我心,茶渡我行
民间有“玉养人,人养玉石,人玉互养”的说法,因为人戴玉久了玉润而人圆,玉也越来越光滑。
我认为还有两样东西也有这种亲密关系,它们互养互促,相得益彰,那就是茶器与茶。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陶两大类。瓷质茶具的感觉是细致、光滑,与不发酵的绿茶、低发酵的白毫乌龙感觉更加的相似。
而陶质茶器则古朴、粗狂,与红茶,重焙茶类的似乎更加相得益彰。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白瓷土显得亮杰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乌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
黄泥制成的茶具显得甘怡,中焙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的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上半发酵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
瓷器无论在古在今,都渗入了生活。中国人喜欢喝茶,“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于茶器,古人有云“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若是懂得看透饮茶瓷杯的美学魅力,便足以窥探东方美学的一二。
如果用“兵器”来形容茶人的茶器,没握过“百般武器”,好像就不好意思说自己能当个“老茶客”
不过,在万千茶具中,新手与老手都一定用过的--非盖碗莫属!
白瓷盖碗,诞生之时,便是为茶而生。盖碗的出现,以茶瓯加盖为标志。彼时,明代中期, 撮泡法开始普及。
人们担心茶汤冷后,冷茶会伤胃。因此,他们在茶碗之上加了个盖子,盖碗,就此而生。盖碗的历史,是从饮茶器到泡茶器的波折。
盖碗的一生,都与茶息息相关。文人雅士,或多或少,都曾在文中、诗中提起过盖碗。
就连鲁迅先生,也在《淮风月谈-喝茶》中写道:“喝好茶,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
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茶人们对于盖碗有种种夸赞之词,并非出于抬爱,而是实至名归。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为“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碗口形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
碗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
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
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
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茶遇上盖碗,天作之合。
上帝曾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而盖碗,便好似茶的“肋骨”,是为其量身打造的茶具。盖碗的存在,能照应几乎所有茶。
盖碗的历史,由来已久,它与茶的渊源,从诞生到现在,纠葛不清。将盖碗和茶分开,指着盖碗说--用它便是不懂茶,无疑是十分可笑的。
盖碗和茶的关系,足以化用周星驰的电影台词:“人家郎才女貌天生一对,轮得到你这妖怪来反对?”
可,又是瓷与茶,冥冥之间,尘世成风,缘却未了。终有一天,当她们再次相遇时,另一段故事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