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在明末至清两个朝代,达到茶山的种茶、制茶的前无古人的第一次茶业高峰,相对安定的生息、经营,改土归流带来茶山在清中后期渐至全盛。
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书中曾记载当时古六山之盛:
“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府属六茶山,
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漫)撒。
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
而倚邦茶山,
则是近几年寻味历史遗珍、再精益分级的追极茶山。
俗言有“六大茶山,倚邦三山半”(不包括漫撒及后来的易武)之说,曼松山、曼拱山、曼砖(即今蛮砖)山为其中三山,再加上牛滚塘半山。
如今,当我们以目光和脚步丈量古六大茶山尤其是倚邦时,云南贡茶的历史蕴迹,在倚邦的一山一味间隐现真容。
倚邦是云南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从普洱往南行沿着茶马古道经思茅、倚象、勐旺过补远江(小黑江)便进入倚邦山,倚邦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临易武茶山,习崆、架布、曼拱等茶山皆在其范围内。
倚邦在傣语中,本称为“唐腊”倚邦,即茶井的意思。倚邦茶山下面有很多寨子,古树茶都极为优秀,其中倚邦(正寨)、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都是著名的茶叶产区,曼松更是作为贡茶进入了朝堂。
倚邦普洱茶历史
在勐腊县象明乡倚邦村,有一道由清朝光绪帝御赐的“福庇西南”牌匾,过去挂在倚邦财神庙中。时如逝水,百年沧桑,倚邦古镇的命运,如同这道被重新发现的牌匾一样,历经昔日的繁华、没落,又在这个新时代涅槃重生。
《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中记载“旧传武侯孔明遍历六茶山……置木梆于倚邦”,倚邦兴起之年不晚于蜀汉时期;且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一书对“六大茶山”具体位置的记载中的“倚邦”,可证明其至少有600年的历史。若是再寻些资料,根据云南省图书馆馆藏资料分析,倚邦至少在乾隆末年已有茶号。
明成化年间,倚邦及其周围的四大古寨率先制成了“细茶”,还先后制成了“乌爹泥”和“团茶”,将其茶业推向了兴盛。
明末清初,倚邦茶山茶事勃兴。当时,很多外地茶农涌进倚邦种茶、买茶,味佳质优的倚邦茶一度成为皇家贡茶。倚邦古街更是盛极一时,街道两旁满满都是做茶制茶的商户,石屏会馆、孔明庙、城隍庙等庙宇、建筑林立。倚邦,成为了当时古六大茶山之首。
清朝中后期,倚邦逐渐衰落,但直到民国初期,这里仍有130多户居民,庙宇、茶庄和住宅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茶马古道的重要地位也未改变。然而在1942年,倚邦经历了一场战乱,三天两夜的大火将倚邦烧得残垣断壁,成了一片瓦砾。随后而来的瘟疫更是雪上加霜,曾经繁华的倚邦就这样没落了。
倚邦茶区地理环境
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
与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的山神庙达到1950米,而最低处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海拔只有565米。倚邦茶山的土壤与易武茶山的相近,这里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气候湿润,阳光充足,冬季雾多,有着茶树生长所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和自然条件。
倚邦茶山古茶园分布
倚邦古茶山至今仍保存着的古茶园总面积为2950亩。古茶树普遍分枝密,有较多分枝级数,最多四级以上。茶树高3到7公尺,根基围30到100公分。
有上百亩连片的小叶种古茶园,小乔木型,绝大多数的茶叶叶片色泽呈深绿或绿,树龄均在300至500年。
倚邦古茶山的茶园主要集中在曼松(含背阴山)、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弥补和倚邦老街附近等。其中,清朝时期的贡茶就出自曼松,即使是如今,曼松在普洱茶界依旧拥有极高的地位。
现今古茶树保留较多的是麻粟树、弥补、曼拱等村寨。单是麻栗树的古树茶园就有960多亩,在数目上已超过倚邦老街附近的古茶树。
倚邦普洱茶特点
倚邦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备受茶客青睐。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质、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清代历年都是贡茶之选
倚邦是小叶种为主,芽头较小,条索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香气显,由于长于山野,环境好,山野韵好,杯底留香。
与内地小叶种茶相比,倚邦茶苦涩度轻却回甘爽口;与传统的大叶种普洱茶相比,倚邦茶又香高馥郁,且带有特殊的山野气韵,可以说的普洱茶中少有的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