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下很多人在谈及熟普的时候都是摇头,甚至说绝对不会和熟普的,有些更是说熟普都是垃圾根本不能喝?
实际上熟普真的那么不堪吗?熟普那么多年的发展真的不行吗?无论怎么讲,熟普的历史期还是太短,自上世纪70年代,人为加工工艺发酵熟普,仅短短的仅40余年。
相对于历史悠久、传统自然醇化后发酵的生普来说,熟普才如“青涩”的孩童。
正是由于它的“年幼”,想找到、品饮一定年份的熟普很难,能呼风唤雨的熟普代表屈指可数,正因为好熟普、老熟普不多,会对它的传播效应、及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发展来说,明显大打折扣了。而生普代表,远的金瓜贡茶、号级茶、印级茶不说,近的88青,茶友间耳熟能详,明星产品,总能带动一大圈粉丝追随。
可惜,熟普有,但太少。
那么,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熟普。
熟普,在这些年发展得很迅速,其产量也好、消耗量也好,科学研究也好,适应性也好,都超越生普很多很多。
但由于受市场变换影响、厂家商家推广影响、爱茶玩茶人引导影响,总给人的感觉就是生普比熟普好。
因为大多数茶友说生普好时,主要还是潜在的背景是,生普个性化产品多,变化丰富,口感滋味浓的刺激性强,更满足口舌之欲。
或者基于自身喜欢,或者是利益驱使,或者是根本没有喝过一定年份老茶而想当然的人云亦云说生普好。
这比较多的只是基于主观而已。
而没有想到,或者不愿意去思考,或者不愿意告诉喝茶人,很多地区、很多人,由于大叶种生普的刺激性而无法接受,或者个人体质原因根本就无法喝生普这一事实,或者历史以来的喝茶习惯养成,而无法或当下不喝新生普这一事实。
为了利益考虑,生普制作周期短,变现资金周期快,一味地讲让消费者、喝茶者存生普,告诉说多存些年就好喝了。
而问题就产生了出来,具体存多少年?
没有标准。
存多少年后,还是不是好生普?
这也未知。
目前,很多的所谓“中期茶”生普,经过这么一二十年存放了,怎么不好卖、价格比新茶还便宜呢?
很多茶友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
还有就是,有多少人,能品饮到需要存放几十年后的老生普?
我们的人生,大多不过百年,一饼好茶,陈化出臻至化境的老茶,少则二三十年,多则四五十年,甚至七八十年,有几人有机会喝到呢?
所以,基于这些原因呢,现代工艺的普洱熟茶,才得以诞生,就是为了满足当下就能适应人体品饮、满足特定市场区域消费习惯(比如香港)、使得更多的消费者提前感受到几十年老茶的未来和轮廓。
一泡熟普的温润,从健康角度来讲,远胜一泡新生普的刺激。
对很多人来说,生普的刺激、对身体的影响,不是一个”我爱你“、”我喜欢“就能掩盖的!
只是很多人、很多卖茶人,不告诉你而已!
邓时海有句经典语录:“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
你细品、细细品,这句话。
所以,了解了这些,就更好地明白,生普就是生普,熟普就是熟普,没有可比性。二者已经是本性不同了,生普存下去再久,它还是生普,不会因为转化而变成”熟普“。
很多喝茶人说得最多的理由就是“熟普没有好原料”、“好原料都用来做生普的“。。。
这里面如果讨论下去,又有很多的话题扯不清。
比如什么是“好”原料?
茶友说,比如名山名寨的古树茶、大树茶基本都做生普,“台地茶”多做熟普。
茶友们谈论的、接触到、听到的好像都是在说“名山茶、古树茶、大树茶”,这也仅是在一定人群内、茶圈子内流通的说法。
更广大的市场、普通消费者,是不明白这些,也无需明白这些的,只要好喝、好茶、安全、健康的茶。
近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熟普技术的提升改进,越来越多的玩家、大厂,也基本早就有大树茶、古树茶熟普了,茶百科已经连续多年做古树熟普发酵及成品推荐了。
原料早已不是问题,是因为得益于发酵技术的提升和完善。
小堆发酵,让更多的小而美的茶商和公司及个人玩家,敢于投入资金到古树料、名山名寨料晒青毛茶的发酵。
因为每次堆子很小,几百斤都可以发酵。
这风险和成本,相对于曾经动辄三五吨、一二十来吨才能发一个堆子来讲,那可以想象,成本风险多么小了?
竹筐、木箱、框式、离地等发酵技术,让更多更好的精品熟普,达到当下新茶就能好喝成为了可能。过往,很多人难以接受熟普,主要是因为新茶都带有“堆味”“渥堆味”,不懂的、初接触的茶友会认为这是不好的茶。
而现在,更好的发酵技术,已经实现,新茶就几乎没有“渥堆味”(比如我们茶百科今年压制的”品一杯情怀“熟普饼”),利于更好的普及和推广,也让商家因为减少再仓储库存几年转化的压力,更乐意投入制作熟普了。
新近流行的所谓“轻发酵”或不同发酵程度的熟普,也更爱茶人,有了口感层次变化丰富的选择。既满足了身体体质易于接受,保留着较多的茶叶活性物质,又有类似老生普的口感,香气、滋味、生津、回甘等,这就多了茶品的选择。理念上,又满足了熟普继续存放后有更多转化的可能性。
发酵风味上,也不再仅仅是“勐海味”,还有”临沧味“、”下关味“、”澜沧味“等等,有了更多的发酵用水的选择、发酵场地的选择、人工技术控湿控温控制菌群构成调节发酵等等,熟普的技术工艺,已经不能再说落后。
原料的丰富,需求的多元化,技术的成熟改进,熟普也早都变得更值得玩味了!
生普相对简单,正因如此,农家、小作坊、个人,甚至初入茶山的普通茶友,都能依葫芦画瓢,采摘、摊放、锅炒杀青、揉捻、晒干,第二天或当天就能带走了。
制成毛茶,再挑拣或压制即成生普。
制作时间短、工序相对简化,利于快速传播、快速见成果、快速品饮体验。
而熟普,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在特定的厂房环境下、有一定的温湿度操作、至少6-8周甚至更长的12周的等待发酵过程。
更不要说好熟普发酵还需要特定的水、长期发酵茶“滋养”出来的场地、特定的菌群结构等未能直观体现的要求。
至于加工出来,还要有一定的时间等待放置,退渥堆味、再卫生处理、分拣等。耗时的工序、复杂的技术、高要求的场域、完善的设备,这都不是制作生普所能比拟的。
因此,能加工熟普的厂家、人员自然少很多,更不要说,还有熟普的损耗又较大,又阻碍一些人或厂家投入人财物来加工熟普。
生普的变现较快、投入成本小、市场热度高、价格高利润大、加上山头追捧独特的口感风味,都让太多的人趋之若鹜。
好的原料大多厂家商家不愿、或不敢再多一道工序冒风险来渥堆发酵。
好的熟普,一定会有好的原料毛茶;而有好的原料毛茶,不一定就能保证制作出好的熟普。
近年来,随着生普热度的降低、市场的饱和、熟普加工工艺的完善提升,已经有些先见地开始着手布局熟普市场,甚至古树、单株料都乐意尝试制作熟普,但毕竟还是很少很少。
“喝熟茶、品老茶、藏生茶”,一“喝”一“品”,让人心理高下立见。
总感觉熟普的档次就是那普通饮料,人人能喝,如渴了随手可取的白开水,没有“范”。
而“品”,无论你说它是“品饮”、“品味”、“品格”、“品质”等等,它总能与美好的词汇或境界联系在一起,就是物质满足之后的精神世界够“格调”。
又加上这“喝”熟茶,大多意味着是当下、现世就消耗掉了,不用太多的收藏、存放、期许它的未来。
所以老熟普、经典熟普存量更少之又少难遇了。
由于人工渥堆发酵,初衷是为了加速快熟陈化、满足市场喝茶人口感需要,以期接近或达到老茶的效应,但毕竟生普传统自然陈化后熟,和渥堆发酵加速熟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极,结果造成很多人认为熟普恰恰因此减少了普洱茶的丰富层次性口感变化,未来转化的空间相对较小,只有一种“红浓醇顺滑甘”了,你见不到它诱人汤色的黄绿、绿黄、金黄、橙黄、橙红、红等等颜值变换,又缺乏了浓酽清苦甘爽不同香型的变化。
很多痴爱生普的茶人,好的就是这口生普的不同层次变化,总是给人以惊喜不断,不同地域、不同山头不同特色的茶品味。
缺乏变化、层次性,也就给人以缺乏乐趣之意,品饮的意愿降低。还有新熟普的渥堆味,也让很多茶友却步。
尽管都知道熟普也需要存放后才更好喝,好的熟普也一样有存放后增值“越陈越香”的效果,但还是相对生普来说乐意购买存放得少,现喝现消耗的茶友多。
那么,目前就本不好找、不好遇好熟普,特别是老熟普的情形,还要持续下去。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越往后老生普越多,而好的老熟普越缺,“天下”向来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虽然熟普较生普更容易被现代都市人因体质原因而接受,世界各国的对人体功效的研究也多是基于熟普进行,但是要想对我们喝茶人来说,更好更方便的找到一款满意的好熟普,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来说,很多人还根本不会泡、不知如何泡好一杯好熟普,弄不好一杯“黑酱油色”就吓跑好几个想喝想体验熟普的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