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茶的“情绪价值”

作者:老茶鬼 更新时间:2022-08-18 23:33 阅读:764

“遇沉沉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某日,在朋友茶室闲坐。忽有普洱茶藏家登门,随身带来几款茶样,希望能帮忙点评一下。


一一开汤试过,朋友毫不客气地指出了每款茶的不足:要么树龄太小,要么制程有问题,要么仓储状况不佳,要么品牌价值不高……总之,每一款茶都有问题,一无是处。接着话锋一转,朋友开始介绍自己的产品,每一款都是名山古树,来头不凡,当然价格也都有了高昂的理由。


藏家渐渐勃然作色,茶也喝得心不在焉起来。未几,匆匆收拾好自己的茶样,找个借口离座而去。


季羡林先生说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任何语境之下,真话都是具有杀伤力的。耿直并非美德,顾及他人脸面,说话留有余地,是一种人生智慧。


要知道,这位藏家玩茶多年,投入不菲,早年也确实收了不少“学费茶”。藏家能拿得出手的茶样,都是自认为不差的。求人点评,也自然是希望得到正面的肯定或褒扬。朋友的结论“一棒子打死”,即使涵养再好,任谁恐怕都坐不住——这等于颠覆了藏家的价值坐标,无异于“侮辱智商”。句句诛心,心理打击可谓致命。


论品茶的“情绪价值”


品茶,原本是非常主观的事情。撇开流通性不讲,大品牌一样有垃圾产品,小品牌也不乏精品。对他人的藏品全盘否定,对自己的产品一概肯定,皆非客观、理性的行为。


《菜根谭》有言,“遇沉沉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即使出于公心,掏心窝子的话,也并非对谁都能讲。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之人,尤要远离。


人与人交往,“三观”才是最大的鸿沟。没有非买不可的茶,却有非交不可的朋友。茶友往来,以茶为媒介,最大动因乃在于能否为对方提供“情绪价值”。没有人喜欢被批评,新手更需要多鼓励。对于双方品鉴水平的认可与欣赏,善于发现对方的亮点,可以为彼此带来愉悦、积极的精神能量,这样的关系令人如沐春风,相处方能长久。很多时候,物质层面的高低对错并不重要。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天昏地暗,无聊且有害。


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利益关系。虽然这是一种功利的说法,但事实如此。两人能够成为朋友,要么你能给对方带来现实利益,要么你能满足对方的情绪价值需求。作为理想中的朋友,双方情绪价值的满足,往往要高于现实利益。


论品茶的“情绪价值”


贾平凹《朋友》一文写道:“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能交到什么样的朋友,这符合吸引力法则,根源在于情绪价值的引力效应。


放眼茶行业,人们愿意出大价钱,购买名山古树茶,或者自认为品牌价值高的茶,真实动机也无外乎情绪价值的满足。


情绪价值超越实用价值,正是一切奢侈品、艺术品得以成立的基础。


品茶如品人,超越功利的东西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是为“情绪价值”。


文:老茶鬼(茶界独立评论员)2022.8.16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