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传的文献解读 唐宋元明清的普洱饼茶储藏演变

作者:阿斌 更新时间:2022-06-18 20:19 阅读:87

茶走过了唐、宋的鼎盛时期入了明代,也步入精备的境地。明代在饮茶法上展开新局面,为人津津乐道的有:创新瀹茶法(瀹,音同月,煮、泡也),兴起煎、泡芽茶(散茶)的自然简洁风尚流传至今;茶味与艺境交融,“茶入诗中,诗入茶中”,缔造茶艺术的一波高潮;茶具的艺术化,手工紫砂壶成了一代茶壶的代言。

同时明代人对饮茶空间的氛围非常讲究,文人雅士茶寮文化兴起,茶道成了宋人生活四艺(焚香、茶道、挂画、插花)之一,形成文人雅士生活时尚。

普洱茶历史源远流长,源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明清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促进普洱茶发展。随着贸易需要,形成普洱茶外销之路—茶马古道,透过马帮大规模贩运普洱茶到国内外,例如川藏、港澳及南洋一带,从此普洱茶闻名中外。稍微懂得普洱茶知识的都甚至储藏是普洱茶的重要一环,将左右普洱茶的质量走向,所以从唐代就非常注重,那么从唐代到清代是如何储藏普洱茶的呢?(将分文叙述)

从流传的文献解读 唐宋元明清的普洱饼茶储藏演变


唐代


从唐代开始,饮茶之风大盛,由于对茶叶品饮艺术的追求与向往,引起了人们对茶叶的需要。陆羽《茶经》没有直接提到茶叶的包装和贮藏方法,但他设计了一种叫作“育”的复烘和封藏茶叶的工具。在解释“育”命名原因时,陆羽的解释是:“育者,以其藏养为名。”指出“育”有着保养、贮存茶叶的作用。

陆羽设计的“育”类似一只烘箱,以木做框、以竹编墙;外裱以纸,旁有一门;内分两层,下层放火盆,上层放饼茶。很显然,他极力主张的藏茶器皿是竹制品。宋人贮茶,通常采用箬笼或其它盛器。如蔡襄《茶录》所云:“故收藏之家,以箬叫‘封裹入焙中?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

宋代


反映宋人重视茶叶包裹存贮技术的,是当时北苑茶人贡时的封藏方式。据赵汝砺《北苑别录》载:“细色茶五纲”的包装方法是:“圈以箬叶,内以黄斗,盛以花箱,护以重篚。花箱内外,又有黄罗幂之。”“粗色茶七纲”的包装方法是:“圈以箬叶,束以红缕,包以红纸,缄以茜绫……”

赵汝砺《北苑别录》记录贡茶包装方式,在宋周密《乾淳岁时记》也有介绍:“护以黄罗软盎,,藉以青箬,裹以黄罗夹复,臣封朱印,外用朱漆小匣镀金锁。又以细竹丝织笈贮之,凡数种。”虽然不同等级品类的北苑贡茶在包装装潢上有差异,但其包装上的考究是一致的。作为进御之物,当然要使之具有华美的外部形态,使之更具有外观上的欣赏价值,因此,监造御茶的官员们便在包装上大做文章,不仅“圈以箬叶”,还用绫罗绸缎、竹笈花箱重重封裹,其奢侈豪华,简直是无以复加。

可见,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的“圈以箬叶”,以及宋周密《乾淳岁时记》“……又以细竹丝,织笈贮之”的描述,与今天云南传统普洱茶的包装何等相似,可以说,今天普洱茶的包装,沿袭着宋代饼茶包装的衣钵,“箬笼盛置”实为饼茶包装的千年典范。

从流传的文献解读 唐宋元明清的普洱饼茶储藏演变


此外,对于平时少量日用之茶叶,宋代的存放方法也很多:

1.用木盒盛茶。据《曲洧旧闻言》:“蜀公(范缜)与温公(司 马光)同游嵩山,各携茶以行,温公以纸为帖,蜀公用小木盒子盛


2.银盒盛茶。<宋史.苏轼传》: “宣仁后心善轼,轼出郊,用 前执政恩例,谴内侍


3.小缶贮茶。宋吴自牧《梦粱录》:“径山采谷雨前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


漆雕密阁贮茶。漆雕密阁,又名承之,易持、古台老人,用来存放茶叶。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十二图赞》对此有详细介绍。

元明清


至元、明、清各代,尽管茶叶的加工技术和茶品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一直沿袭着宋人存贮茶叶的方式方法,箬叶贮茶,仍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明代熊明遇《罗齐茶记》云:“收藏时,先用青箬,以竹丝编之,置罂四周……封固罂口,覆以新砖,置高爽近人处。”张大复《快雪堂漫录》也有类似的叙述。其中所采用的是箬衬四周,中插木炭的贮茶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木炭吸湿性强的特点来吸收贮茶器中的水分,使茶叶保持干燥。

从流传的文献解读 唐宋元明清的普洱饼茶储藏演变


不难发现,明代崇尚的“先用青箬,以竹丝编之”、“箬衬四周”的包装贮藏方式,在普洱茶七子饼茶的“先用青箬,以竹丝编之”,竹篓包装、箬(笋叶)衬四周的包装风格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和演绎。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