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洱茶中“国有林”概念的兴起,其实很难考证到底从何时开始,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当中,广大的茶商一定是乐见其成。而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其实也并非坏事——在普洱茶的领域中,能够找到这样足够细分化的概念,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无疑是正向的。
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国有林并非是整个概念的全称,事实上,如果要把其说明白的话,那我想应该是称呼它们为——国有林中的普洱茶树。这是一个需要解释的概念。
按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国有林即为属于国家的树林。在百度上的解释是这样的:国有林,山林权属于国家所有的森林,是我国林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有林所有制是单一的,即山林权属于全民所有。也就是说,国有林并不专指茶园,它是片森林,森林里啥都有,包括茶树。而我们今天在这里说的“国有林”,则是山林权属于国家所有的森林里的那些茶树。
在上个世纪7、80年代,易武的老茶树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乡里推广种植高产连片的台地茶,又加上此前村民种植粮食,不可避免地对老树进行砍伐、矮化。当时唯有深山老林里的高大茶树未遭波及,恰好就被瑶族人找到并管理起来。所以现在也有一个说法,“易武最好的茶都在国有林”,国有林就是之前说的那片没有被大规模破坏的区域。当然这个说法有待考证。2006年的时候,麻黑的茶叶价格还是易武茶区最高的,但是2007年刮风寨就开始抬头,以前从属于麻黑茶的刮风寨最后甚至独立出去,自立招牌。这也许就和瑶族掌握更多的老树资源有关。
神秘的易武国有林概念茶
但是很明显的是,当地人这种自发的管理,和朴素的“占山为王”的私有化如出一辙,当然漏洞百出。由此事起,后来还引发过一场激烈的械斗。同片茶树林,被两个寨子的人先后管理,最终导致归属权的争夺。但是如果立足于局外者的视角,当时古树的经济价值之高,可见一斑。
除去知名的刮风寨,普洱高价难求的薄荷塘的管理者也是瑶族。有趣的是整个村子只有四户人家,并且这四家还是亲戚。每年几个人会商量出一个合适的价格,就此约定,不会跟风胡乱涨价。与迎合外界的过度追捧不同,他们更看重家族长远的名声。据说到了收茶的季节,这四家人是连微信都不敢发的,因为薄荷塘茶叶产量低,200多公斤的鲜叶而已,僧多肉少,无法给人人都做出交代。.
易武茶区包含整个易武乡的产茶区,也包含着过去的慢撒茶山。茶区里,老树和小树茶都有一席之地,如果亲自走进茶山,无需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对两者进行区分。易武的小树基本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规模种植,成片成行,而其他茶树几乎都是百年之前祖先的劳动成果,错落在各种植物之间,常立着单独的一棵。现在老树茶比较多的有易武、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等地。
说到这里,有必要更正一点:很多人在老树茶和小树茶的判定上,有着“只要是老树就一定优于小树品质”这样过于绝对的误解。如果单独从树龄上对鲜叶品质进行划分,势必是草率的。因为仅仅拿出易武茶区的曼松村,就可作为有力的反证。
一般来说,没人在低龄茶树上做“内含物质多寡”的文章,然而,曼松村的小树茶就得到过内含丰富的评价,即使只有十多年的树龄,也能喝出细腻。在价格上,曼松的小树毛茶能卖到千元以上,这比周边几个村子的老树茶都更为昂贵。碍于生态环境和生长条件,很多老树也无法收获高品质鲜叶。如果一定要比较,那么将限定在同片区域内的老树和小树相提并论才算有价值。
在易武,大多数人都是茶农,随茶业兴落起伏。茶与茶,季节与季节,此山与彼山,都各不相同。如果抱着山外人猎奇的心态而来,恐怕是问不出什么高深莫测的答案的。换了几度生活的茶农,也只能指点出几条山脉上的茶园,端出一簸晒干的毛茶给你看个仔细——不过是普通的耕作,不过是普通的生活。
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