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组织,在目前实际上是缺乏能力、缺乏手段经营中国茶叶行业。首先,茶叶组织的会员联系面远远不够。数据显示,我国现存“茶叶”相关企业超过154万家,但注册资本(还不是实缴资本金)多集中于100万元以内,显然,中国茶叶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 且茶叶组织之间会员缺乏共享性,茶叶组织自身会员也缺乏广泛性。二是,茶叶组织的服务粘性远远不够。比较有粘性的是“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副秘书长”,尽管有些是捐得的“官衔”,还是带有点行业光环;还有就是“评茶师”“茶艺师”的培训发证;再就是“原产地”证明标签和“斗茶赛”;这些对于“谁会卖茶就跟谁跑”的茶叶企业来说,还是缺粘性。三是,茶叶组织的数字信息远远不够。除了海关的茶叶数字,其它的茶叶数字或因避税而不实或因估算而缺乏可靠性。四是,茶叶组织的运转经费远远不够。五是,茶叶组织的创新活力远远不够。
谁能经营中国茶叶行业未来?研究分析最少得具备“三个要有”:要有数字政府的物理连接,要有卖行业茶的价值粘性,要有经营行业的思想行动。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就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作出部署。建设数字政府,有助于加速茶叶数据建设与政务数据的流通互认共享,提升全链条、全过程、全覆盖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实现泛在可及。有助于深化茶叶数据要素汇聚整合、挖掘利用、分析研判,推进茶叶系统性数字化重塑。有助于实现对茶叶经济动态和结构变化的实时跟踪,提升市场分析、形势研判、政策模拟、效果反馈能力,及时发现和破除制约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障碍,提高经济调节科学性。我们对公开信息的研究注意到:福建省商务厅指导、省大数据公司、省供销社共同出资已在全国率先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中国(福建)茶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治理主体的物理连接。
要有卖行业茶的价值粘性。
研究表明,茶产业的痛点和难点:包产到户,小农经济,茶农产量有限,缺乏专门为解决茶农销量的第三方平台。品牌化能力差,品牌集中度低,对品牌意识和概念比较薄弱。没有一个价格规范标准,茶叶的每个地方价格不一样,每个茶店卖的价格也不一样,导致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很高,卖家也因客户的选择困难制约了销量。生产效率低,品控能力不稳,茶叶品质参差不齐。随机性的生意,不能和客户随时保持联系。茶产业呼唤有茶叶组织能引导实现:帮助商家构建全渠道销售订货平台,以营销为主,抓住消费者,然后再以资源为基础,控制住优质茶,形成一个真正的品牌、价格体系,让消费者花钱花的明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购需要的茶叶,提高客户消费粘性,进而培养客户忠诚度。我们对公开信息的研究注意到:2021年6月28日,福茶网平台上线启动,从零起步,实现当年筹划、当年上线、当年见效。截至2022年6月28日,福茶网入驻茶企8000余家,产品超5万款,个人注册用户170万人,累计交易金额14亿元,成为中国茶产业垂直领域用户注册数量、产品上架品类、平台交易规模增长最快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尽管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但一年工作所呈现的“卖行业茶的价值粘性”是突出有效和发展可期的。
要有经营行业的思想行动。
我们对公开信息的研究注意到:福茶网一周年,面向未来、面向行业、面向社会发出“三大行动倡议”。
一是,科技赋能之“每日十克茶”行动倡议。
福茶网联合我国知名高校、院士专家、科研团队,开展茶叶理化分析,结合中国人不同体质,推出符合不同用户需求的“千人千面茶”服务。制定中国福茶产品国际标准。联合开发新式茶饮、功能性茶饮品及深加工产品。倡议中国茶行业组织、茶院校、茶企、茶专家、茶人、茶农,共同推动“每日10克茶、健康进万家”行动,推动全国普茶网口规模提升1%,让更多的茶叶惠及千家万户,让大众饮茶更健康。
二是,产区赋能之“福茶认证云仓”行动倡议。
福茶网倡议产茶区政府支持共建“福茶认证云仓”,力争实现在全国建设100个福茶认证云仓,链接10000个企业共享仓。目前福州、安溪、福鼎已加入“福茶认证云仓”体系,福茶认证云仓将提供茶叶仓储、质检、评测、营销、物流、供应链金融等产业链服务,打通产品供应链与渠道的信息壁垒,解决大宗产品交易标准化问题,联动线上线下流通渠道,提升茶商品交易规模,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可靠的产业基础。
三是文化赋能之“友好城市驿站”行动倡议。
福茶网联合莆田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福茶友好城市”,落地福茶友好城市全国运营中心,首批联动莆田11000家茶叶门店,带动茶叶及周边产业发展,完善城市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福茶网向全国各主要城市发起倡议,加入福茶友好城市“百城万驿”行动。力争实现在全国100座城市,打造超万家的“福茶友好城市驿站”,接入百万家茶叶门店,用“一杯福茶”传递城市的又一种温暖。
综上所述,我们在肯定茶叶组织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要正视现实,建议要积极研究和参与面向未来的努力。
茶研实/文
文章转自“中国茶历”,更多茶业资讯请关注“中国茶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