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杨正想着:
怎么发一笔小财,用低价去茶山扫一批好原料。
不想,马上就有菜主动送上门来了。
- 01 -
不坑你,坑谁
老杨正在会所跟茶圈前辈聊天。
老爸突然冲进来,说:我要点茶叶送朋友,包装要档次,品质要好。
老杨的奸商值瞬间就被填满,对自家老爸说:必须得冰岛老寨二类古树。卖给茶客2万5一公斤,卖给你10万一公斤。卖给茶客2万5是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要好好做。卖给你10万,是我没钱花了。
老人家用关爱智障的眼神,看了一眼自家败家子,倍感无奈。
老杨脸不红心不跳地开启讲道理模式,说:
你去找别人买,别人跟你大谈诚信,说得天花乱坠,把原料2000一公斤的茶叶当2万卖给你,你真喝不出来。再换一个奢华包装,你还以为自己赚了。
但送给喝拉菲、康帝的人一喝,只会拉低档次。我要的是高了点,但我知道,害你就是害我,这种事我不会干。料是真正的冰岛老寨古树。
看着老人家被老杨忽悠得说不出话,赶紧开始神补刀,打起了感情牌,说:我从小给你争了多少气,你想想老刘家妈抱着孙子的时候,问:宝,你考了几名。
小刘说他考了16名,他奶奶开心得嘴都合不拢,说:我孙子终于没考倒数第一了。其实,他们班只有17个学生,
就凭我一鼓作气读到硕士毕业,已经给你脸上镶了条比82年拉菲还香的金边了。而且,我小到大,还没给你惹祸,就凭这一点,你就应该感谢我。
所以,这个茶,被别人坑,那是阴坑,你又拿去坑你朋友,就成了大坑特坑。被儿子坑,是坦白的坑,是货真价实的坑。
然后,老杨再使出一个以前想用但一直没用的王炸,说:我再给你个建议,不要在葡萄酒这个产业投入了。
别人赚钱的时候,你可以亏点,赶紧变现离开,我不是瞎说的。
葡萄酒与中国茶,是两种文化,甚至可以理解为两种文明的冲突。本质上,葡萄酒只是小资生活的象征,是无法像茶一样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的。
这些年,葡萄酒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猛,本质是东西方生产力的差别,外溢到文化领域,让葡萄酒成为品味的象征。
2008年以前,西方生产力远超中国,葡萄酒是品味的象征,但也是奢侈品,老百姓想喝也喝不起。
2012年后,中国的生产力奋起直追,大家渐渐有钱了。这时候,西方生产力仍然远超中国,葡萄酒仍然是品味的象征。
这时候,群众消费得起,葡萄酒走入寻常百姓家。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审美又存在降维打击,做的人还不多,这就是葡萄酒的红利期,躺赚。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繁荣。文化和审美领域,不像工业一样可以量化,但当强大的生产力外溢到文化领域,便是审美和消费的迭代。
在不久的将来,可能10年,也可能更早,中国生产力超越西方的时候,东方强大的生产力缓慢地外溢到文化领域,又对西方审美形成降维打击。
那时候,葡萄酒一定还有市场,但高光不再。说人话就是:再过些年,你法国人比我穷那么多,你的饮料还是品味的象征?一个包几万块的奢侈品,真的比凤冠霞帔,十里红妆美?
我们95后这一代人,可能还会追奢侈品,因为在价值塑造的年轻时候追惯了。10后,20后一代,看着几万块一个法国包,又成了什么玩意,没准会说:姐更喜欢汉服。
这是先进生产力外溢到文化领域,形成审美迭代的结果。这一天,不会远了。
就像茶圈,你这代人,可能对湾湾的普洱茶大师还有些尊重,在你年轻时候,价值观构建的90年代,台湾生产力发达。敬畏强者,人之常情。
到了我们这一代,你湾湾比我们大陆穷太多了,还想用他那一套来教育我们,这不是搞笑吗?
不要听专家跟你说,经济越来越发展,葡萄酒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大。葡萄酒市场肯定会越来越大,但不会再有红利。
砖家这么说,是收了红包,必须这么说。形势这东西,你得听你儿子的,我虽然找你要钱,但不会真的坑你。
老人家一听:听你一席话,就是一席话。果断买了10公斤茶叶。
突然发了一笔小财的老杨,准备扫货。
- 02 -
最后两个月,茶山扫货
2022年春茶,茶山几乎一片凉凉。
今年的春茶,大多数还在茶农手里。上半年,茶农手里还有现金流,茶叶价格还挺得住。但到了下半年,手里的钱花光了,茶农也就慌了。
最慌的还不是现在,而是两个月之后。很多茶农其实是欠着贷款的,每年1月份,又到了还贷款的时候。所以,这两个月,茶农特别着急。
茶农压力大,但卖茶渠道有限,只能联系茶商:老板,要不要收秋茶,很便宜啊!春茶也可以给你,早春时候的半价。明年春茶,也好说。
今年的茶叶,虽然整体雨水不太好,但很多茶毕竟来自名山,当口粮还是绰绰有余的。
就像今年冰岛南迫的秋茶,古树和中小树一起采摘的,才几百块一公斤。几乎只有古树春茶的十分之一。
看着如此诱人的价格,不心动是不可能的。
但这两年行情,茶老板家也没有余粮,虽然心动,但茶农要的是现钱,大多数茶老板也没有。
但是,手中现金流很充足的茶商,趁着两个月,可以把品质很不错的茶,低价收进来,然后,再低价卖出去,能得到一帮新客户的支持。
或者说,用名山秋茶做一种尝试。开发一些熟茶、红茶等产品,丰富自己的品牌品类,也是非常不错的。
毕竟,生茶市场已经饱和,但高端红茶、高端白茶,高端熟茶的市场,还有可供探索的空间。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手中现金流充裕。
如果手中现金流只能支撑企业生存半年,那还是不要扫货了。现在图便宜收进来,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卖掉。如果卖不掉,再便宜的名山茶,也只是一堆喝不完叶子。
明年,普洱茶市场的形势,真说不准。茶企,保住现金流才是最重要的。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在努力活着。
茶农说:自己要赶紧把茶叶低价卖掉,还贷款,很难。
茶商也说:我更难。上有老下有小,背后还有一群员工靠自己。原料成本高,运营成本高,利润越来越薄,还得咬牙坚持。
前些年的茶农和茶商,大多数都挣到了钱。可是,有了钱,盲目建初制所,扩大产能。
把手中的现金流都投进去了,市场的红利也过去了,留下一屁股的债,和库存套住的茶老板,只能咬牙坚持。
这也是在告诉所有喝茶的人:日出日落,不可能天天艳阳高照。
人生在世,当居安思危。储蓄,就是面对未来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