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 - 半山听雨.mp35:32来自云谷茶人
喝茶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关于好茶评定的很重要标准,就是“死去活来”。也即,把茶晒、揉、蒸、炒、焙或再渥堆发酵变干,然其遇水后,又能复活。这样的技艺,要求很高,但这样的茶,往往又能还茶本色,四溢清香或芬芳。
这让我们想起庄子讲的一种为人之高境。就是在《齐物论》里说到的一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故事。
原文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译文是:南郭子綦靠着椅子坐着,抬头向天、缓缓吐气,神情淡漠,好像失去了自身。颜成子游问老师:“你这是怎么回事啊?形体不动就像槁木一样,难道心神也可以让它如同死灰一样吗?您今天靠着桌子坐的神情,与之前不太一样啊?”南郭子綦说:“你问的正好,今天我做到了忘记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籁,却不曾听说过地籁;即便听说过地籁,也没有听说过天籁吧!”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这里“籁”表示萧,是一种中空乐器。人籁就表示一种人演奏的声音,而天籁则表示为大自然所发出的声音,意思是说,一般人能听到人吹的萧声,而达到忘我境界的人,可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听到天籁之声。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个故事,说的是,人忘记了自我,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形体就像是立着的枯木,无感无觉,无灵无明,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但内在却是蕴含着强大的能量,能与大自然同一的能量。这不是一种消极怠慢,没有生机的状态,恰恰相反其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展示着生机勃勃的内生力量。这种状态正是庄子所要追求的境界,外表看似枯死,而内在却是鲜活有力的,只是能量含蓄着。
如果人能修达这样的状态,我想,就是外在平静,而内心却含蓄涌动。王阳明说过“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其实好的茶,也都是这样的。因此,个人认为,借茶修为,以茶悟道,随茶入境,是有道理的。怎么把自己弄干了,弄平静了,同时保持着内生的力量,侍机而动,是一个不小的学问。
一是看到你该看到的
凡事都有两面。无论自己还是外面的世界。于自己,一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自己,甚或不为己知的自己。比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列举的人的弱点;比如各种心理学科想通过各种工具探测的自己,什么人格量表,什么色彩心理学、什么笔迹心理学,等等。于社会,也有其深层的运行规则,哪怕是人们常常说道的社会的背面,那也是人类中的各个群体,因认知的不同维度而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呈现,但社会还是对立统一地运行着,于自然、于宇宙皆是此理。
二是体验你该体验的
生命自从形成,就不得不面对所有该来的遇见。不管酸甜苦辣,不管悲欢离合,一个人一生,无法选择规避,只有面对和接受。唯一可以选择的,那就是,感恩所有的遇见。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对你此生修行的成全。只有提高一个维度接纳,才能让智慧之光照见更好的自己,让人成其为人,而非没有智慧灵光的动物。
三是做完你该做的
凡尘俗世里,个体皆有诸多的责任和义务。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上下级,所有的关系,都有相应的要求和期许,而且所遇的每个个体又都存在个体的差异,甚或修行的不足,但遇见了,就得是你该做的。把该做的做完了,留下来歇口气的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这样做,累吗?累。而相反,如果不这么做,更累,甚或,最终的结局是,那些该做的,终将把你压到窒息而亡。我很欣赏白岩松在一个采访里提到的证严上人的思想。那是他在做一个节目《岩松看台湾》里的。这个思想的意思是,“利他是觉悟必要过程,非只为觉悟后的愿行”。因此,如愿赞同,我想,做好当下,便是最好的修行。
四是修完你该修的
人此生走来,应历不少修行:其一得不断照见自己,修习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给自己点亮心灯,方可一生安然自在。其二得能共情同理。人生而孤独,需被照见,更需被理解,如能尽己所能去照亮周遭的别人,给别人光明和正能量,是一大功德。其三若能照见社会和时代的呼唤,那更是完美。所以,这里,我想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那就是“如果不是生活、情怀、使命所迫,谁愿意把自己搞得那么才华横溢”。以此与大家共学共进,把自己修习得更有能力,更圆融圆满些。
我想,这样做,就如茶一样,把自己变死了,再复活过来,四溢芬芳,也就是把自己看透,做好,进入看似麻木平静的状态,而此时,你也通透干净了,也就能顺畅地释放自己,玩转余生。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