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到快脑残和没体力之时,正值好友约茶,也想从茶里补点能量,给个逃离的瞬间,欣然赴席。
在喧嚣的城市里,偶尔还是能找到这样的空间。很朴素、很简约,也很静谧。
似乎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人不多,茶很老,乐很雅,室很幽。聊聊,甚好。
高山、古树、清泉、南音,如若畅行丛林,连最后的叶底都是青草藤蔓的气息,略留着淡淡草香叶味花香。
也许太原生态了,还是有人觉得苦。或许常喝茶的缘故,会喝的,都忽略了,专心地感受着大自然馈赠的芳香,如痴如醉;不会喝的,一路皱着眉头,苦,苦,还是苦…
茶外,其实也是这番景象。如生活,苦习惯了,也就忽略了,反而可以细细咀嚼苦涩之后的那缕回甘和丝丝的芳香。
人还是好甜厌苦的,天性使然。如有些好喝的茶,走水走透了,或者焙火焙透了,苦涩是基本去掉了,留下了甜、润滑、细腻和各类的芳香。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接受的。如有幸,长期让舌尖感受这种滋味,甚好。
要不要喝那类更有嚼劲的茶,正如同类的问题,要不要过更有嚼劲的人生,确实因人而异,因时因势。不是每个人都能喝到那甜甜的茶,或都能时时喝那甜甜的茶,人生亦然,很多境遇,个体不能选择,或者被逼着选择。
正如,马云在一次采访中说到:“学历好的容易找工作,像我成绩差没人要,才被逼去创业。”而这一逼,逼出了一个世界五百强的伟大企业,也逼出了一个中国首富。很多各行各业的那些优秀者,也都是被逼出来的。显然,那些最后的风光肯定都不是在舒适区沉淀的。
苦涩区里泡出来的,有时候往往不只是那旖旎的风光,还有那最终的彻悟。林语堂先生说过一句话,挺有道理的。“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苦难的深度。”王阳明老先生也说过,人须事上磨,方能动亦静,方能静亦动。
两种不同的味道,两种不同的人生,都是味道,都有极致。遇见了,就随安随喜。甜味里的知足,历苦里的修行,皆美,都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