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修是一种借物入理修习的方式,历史以来,就从未中断过对中华文化的吸收与接纳。
一、历史回顾
自神农发现茶后,茶就逐步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份子,也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载体和部分。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在历史的徜徉中,在时代的滔变里,它使然屹立,赓续流淌在中华文明的脉动里。
于历史里,众慧汇流,茶为承载。道观、寺庙皆有种茶,也有习茶,儒士多为政事,也以茶为风尚。茶,在其发展中,对传统文化多有吸收,同时也以自身的技艺、品鉴、礼仪、修行之真善美慧,及与其他雅物、空间的相称融合,成为成长在中华文明史上一朵儒雅静慧的奇葩。
随着茶叶市场的开拓,制作技艺、能力的提升,科技的进步,以及商业、媒体的普遍介入,茶在医用、美育以及日益走向更广阔的人们大众生活等方面,发展更加充分,以更丰富更广大的形式走入新的时代。
二、时代课题
在农耕文明遭遇另外一种新科技文明的践踏之后,历经百余年的救亡图存与阵痛沉思,也在一种新的更宏观更先进思想体系的带动下,中华文明又迎来新一轮的脱胎换骨与涅槃巨变。经济、科技、文化等都迎来了新的发展飞跃,但我们曾经得以自豪的精神家园,似乎迟迟未得到较好的重构、建构。
在如此复杂的境况,特别是在强大且飞速的经济、科技、商业和宣传媒体发展引擎里,人心重安何处,变成一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茶及其所负载的内容、形式,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有些漂浮。
三、当代文化与哲思
在整个中华文化的流变中重提生命的能量与发展方向,是一个出路。因为这是这部历史和生活其中的人群生生不息发展、传承下来的不竭动力之源。
回望古籍,智慧滔滔。“元、亨、利、贞”,自然发展过程,生生不息,周而复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文字皆难以企及,但其自然存在,并发生作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高的德行是不以德为目的的,其如自然生养万物;“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心中有苍生、有百姓、有天下,以至善为方向,方为大人物之学;“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生命之自然禀赋,顺势而上,修琢以教,达于中庸。“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破执,证悟空性,关注人间疾苦,求解脱道,行菩萨道,渡己渡人,慈悲行善、普渡众生。
诸多智慧,讲的是能量的源头、能量的引导及能量的最终流向、最终发展目标等问题。这是这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精髓和内在成长驱力。
生命的能量与发展方向这个问题理清楚了,人心的安顿问题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路径和办法。原先,我们在比较缓慢稳定的发展流变中建构人心的安顿问题,而当前,人所面对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更快、更多元、更复杂了。一个人很难简单独善其身,总是会受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宗教、伦理、法律、语言等)生态及世界格局的强烈的干扰和冲击。
作为一种哲学的建构,它必须建立于一个恒定的基础命题,不管这命题是假设,是经验直观,还是逻辑推理。从目前我们主流的思想体系里,马哲是统领,儒释道是一种传统内核。这个体系所涵盖的基础命题是人性是可向上、可教化、可觉悟觉醒的。最终人无论是全面自由发展,还是止于至善、天道与人道合一、明心见性渡己渡人,都是需要内在心理能量的开发、觉醒与完善。
那么借某种渠道方法修炼和教化,便是这个哲学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哲学体系,因兼收并蓄了本土及全人类各地同频的精华文化,我们姑且不用中国这个地域名词二字,而是用中华哲学,或为更佳。
为中华哲学的普及,提供一种或者多种的修习路径、方法,应该就是当下急需的任务。
四、当代茶修的整体体系
如果中华哲学,可以成为一种新时代的思想体系得以确认,那么从茶文化整个历史上看,必定会以其强大的吸附力和广大的受众面,对新的思想体系进行结合时代的转化和创新。茶修也将通过对新思想体系的吸纳,在更深更广的尺度里,提供向内和向外链接的通道,引导人们既向内正向求索,也向外包括别人、社会、世界、自然的正向赋能。
一是在更深更广的觉知范围里吸纳新的哲学体系,提升人的普遍觉知力。当前,茶事活动因茶的种植、制作、存储、冲泡、品鉴、医用和空间设计得更加精细化,使得原先茶本有的对身体的视听嗅味触觉,将被开发得更精细化,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更大的丰富度。这对人在更高层次、更多维度的觉醒,提供了身体最基础的可能。现在很多人忽视了觉知体系全面性开发的重要性,导致身体感觉的钝化,对外界显得更为麻木。没有更多更精细的感知,生命的深度、精度和趣度就少了。所以,得坚持认真修习,方能更好建立丰富的觉知体系,并能随时调用,也算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部分内容。
二是在更务实的茶事活动中承载新的哲学体系,提升人的普遍生产及为人处事能力。茶商业、茶科技、茶媒体、茶空间布设、茶育课堂等,都是十分实在的新时代产业分工新形式。以正向能量进行引导,并做好如此诸多茶事活动,便是对新哲学体系在社会层面的最坚实的基础支撑,也是对人性的最务实扬升与检阅。通过务实的活动,在内在建立经济思维、建立市场中有序高效竞争合作的思维自觉,建立谋生创事的能力和本事,不断成型本质思维、辩证思维、灰度思维、系统思维,精细化思维,并形成行动自觉。在此必须强调的是,特别是经济思维、契约思维是传统哲学较少提及的内容。
三是在广泛的审美教育中体悟新的哲学体系,恢复人性的温润圆融。一个审美能力缺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一个没有审美能力的个体,其心力和行动力肯定也是缺憾的。正如庄子所言,审美正像“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有审美之心,便如身怀玉、如衣缀珠,它能让我们永葆善睐的明眸,润而不枯。茶有三“力”,香力、水力和韵力。茶越好,三者的丰富度、爆发力和延展性皆越强。此为茶之美。茶与器水人之间的融合之美,此为物与人之间融合之美。茶器水人与空间之间的融合,更是天人间的合一,更是大美。这种内在的审美的技艺修炼,一旦学会,将可迁移至其他的领域,以美的心境和视角应对所在的世界,而不是麻木、负面、埋怨、怨恨等状态。因此,如能全面感悟体悟,便是通向人性圆融圆满的一个光明大道。
四是在更广大的受众中普及新的哲学体系,激发更大的正向的集体情感使命。中华哲学的整体终极价值观,一定不是仅仅关注自我的价值,而是止于集体价值的扬升和超越。茶因其负载的历史厚重、轻便入门和广泛受众,将使普天大众得以有机会去集体感应和参与修达集体更高更大情怀使命的扬升。
首先,个体情感的自我取悦、自我正向激励。只有情感的自我取悦这个最小最底层的基础实现了,集体情感意识的扬升才有了可能。入茶,借茶之静气、灵气及所负载的文化之涵养,是较容易借物完成阅己、越己和悦己三个次第的迁越。时时静观、内观自己,时时引导修习人的积极情绪,快速规避当下社会里极易产生的诸多消极负面情绪。当然,这种取悦是以集体意识的扬升为前提的。也即,个体的取悦是以所有人的取悦为前提的,而非自私的,不择手段的。
其次,爱的情感的生发。美的、善的、爱的情感的发动,是茶人极易产生的情愫。这种情感,是细腻、绵柔、温润、持久的,如若能像好的茶有渗透力、爆发力和极强的张力,自是更佳。在个人修习中,借茶修习感知后,在五官、语言,乃至全身整体品相逐步形成满满的正向情感能量,如茶,绵柔里的刚强,“气味清和兼骨鲠”“淡而有味水含香”,这将能在社会层面,形成一种集体的善良、慈悲、有爱的整体氛围,并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家庭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情感互动。
第三,茶自始至终都吸纳着中华文明里担当社会和历史使命的思想内涵。在当前更大接受面的情况下,将有更多的人借茶感知觉悟这样的思想内涵,把思想与行动汇就一身,共同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使命、民族使命和建构人类新格局的使命。这是人的成长内在规律和归宿,也是心最内在深层的归属和落点,至少在中华哲学的思想体系里是如此。
当然,中华哲学是一个丰富庞大的体系,仅靠一个办法修行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其允许有多元修行渠道,借物借事借人借念借心皆可。不拘一格,能修正念正行即可。因此,以茶体悟践行中华哲学思想体系,作为一个不错的法门、渠道,通过修习,生命的本在能量将得到较好开发、激发,个人的修行也将通过修成正念正言正行而得到圆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