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宋朝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罢,回味历史中宋代的风雨飘摇与精致巅峰,也感受着苏大文豪在那人生旅途风雨兼程的岁月,跌跌撞撞的历程,大起大落后,修达一种更加豁达和超脱的境界。
苏轼雕像
想想,人生经历之人事不如意十有八九,修达一个较高的站位,较宽的包容胸襟,是很重要的。
突然细想,关于境界,关于个人的修行,现实中,可能存在着我们不太愿意承认的实情,那便是:是自己站得不够高,而非仅是别人不够好。
如真若此,那怎么修炼,才能避免这种状况呢?个人觉得,可为几事。
一是经百样事
人其实是不好事的,总希望简单点、单纯点。可不历事,哪来的修炼。王阳明说,事上磨心,是挺有道理的。要做好事情,就得有体系性认知,得有系统性思维,要能在矛盾辩证中把握中庸之道,要能十个指头弹钢琴,也要能重点突破、细节跟入。正如苏东坡,没有这么大喜大悲的多事磨炼,没有对社会各种色彩和规则进行体系性认知,肯定也成就不了如此的境界。
比如,自己团队的人,有人说、写、做事,都能比较好。而有些人则交代写个材料,没个头绪,还错别字一大堆;交代做个事,也是经常缺一漏十的,有注意这个,又忘了另一个;跟别人说话,也是时常会咽着别人,惹来不少麻烦;做事也时常拘泥于一个很小的格局里。
这些归咎起来,就是缺乏一个对整体性的体系认知和能力,思维的层次还比较低。这需要有一个体系性的修习和完善,才能改善,而这也是要一个不短的过程。
大家也都能感知到:现在这个时代,对人的体系性认知和能力的丰富度和精致度,要求越来越高了。一个人得修习更多的能力,才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不好好做点事,修炼修炼,是不行的。
见过一段话,很有道理。
大概意思是,以前人能专一项技能,就能百里挑一,而现代人学习一个技能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百里很容易就挑十,你得再学一项技能,再乘以百分十,才能做到百里挑一。况且,当前,社会的要求更高了,可能还不仅是百里挑一,时常是需要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你就得有多能力叠加的本领,才能胜任。
这些,都是得在历事中,不断打磨自己,让自己的体系性思维和能力更强些。
二是会百样人
人有百态,各形各色。禀赋、天资、悟性和后天家庭、教育、工作环境、文化等条件不同,形成的性格特质肯定不同,特别是涉及到利益和其他人生境遇的牵扯,形成的风格,或者三观、行动模式,更是差异万千。如果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方面没处理好,那更是呈现千奇百态。
对人的认知,涉及的要素特别多,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体系。每个人只有通过历证、阅人无数,才能更好地看穿自己、看穿别人、看穿人格特质、看穿人性,进而才能活好自己,协同别人,建立和谐关系,也才能建立比较好的团队,拥有更强的协同力和战斗力。
三是历百样苦
苦是谁都不愿意尝的。但历苦于生命而言,却是个好东西。正如良药苦口利于病。人的韧劲、耐力,就是在各种困难磨砺中修炼出来的。历苦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逼迫自己对自身欲求进行强制梳理,该放下的放下,该简约的简约,让自己更纯粹、更通透些。人达观了,站位、视野和格局也就上来了。
四是读百样书
书是一种记载,是对人类思想精华的汇总和收录。多读书,特别是读经典的原著,对人的格局的提升,是非常有助益的,可以在历史、在时代的视野里,在终极之道的领悟中,在真、美的高层认知与感受里,去看待自己、锁定人生方向和行动尺度。
比如,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在2035远景规划里,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等领域,在创新创造上,在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能不能找到自己一点位置,让自己的生命可以有更好的着落,迸发更大的生命力。
五是见百样物
两千多年前,老祖宗提出的格物致知,个人觉得,是一个认知世界的务实方法。就自己对茶和茶有关的器具的了解,是可以做到如此。
就比如茶有关的茶席,从唐代的华丽奔放,到宋代、元代的沉静内敛,再到明代精致隽永、精益求精。里面的器具均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繁简素丽和内在哲理。
对一个器物的认知与欣赏,一般会存在三个层级的理解,包括实用性、个性和精神性。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人会追求个性需求,然后只有历尽万千后,才能跳出自己的主观,不简单陷入个性之美的执着,最后只有当一个人自我逐步到了靠近自然的修持,才能真正的进入精神性的殿堂,与极致之美的作品进行交流,才能真正地与具有精神性的作品产生共鸣。
当能真正欣赏一个极致的作品后,人的境界才算达到真的高度。
比如宋窑的陶瓷,与佛教思想里的中观、圆融等有很大的关联。如果没有修达到一定的境界,是读不懂里面的内涵和智慧的。所以器与思是相互映照,相互成全的。欣赏很多物件,皆是此理。
再到现代,在当前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格物而了解事物内在结构和机制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比如,对茶本身、对器具、对茶对身体的作用等领域,更可以到分子的层级去探析和了解。在精度、广度、深度上有更好的认知,形成更全面的体系,是可以更了知这个世界的。
当一个人有了上面几项历练,就能把思维升级到更高的层次,能让自己在更早的时间段里就深悟世间之道之理。所以说,在现代的科技背景中,人的认知潜力更强了,能格出更多的东西,也训练了更强的能力。个人觉得,这样的时代背景,人不是更加痛苦,就是更早开悟。
故,多途并举,且行且悟,力争更早达到“回首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境,也算是对生命更好的交代。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