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笙 - 云水禅心 (弹奏版).mp35:33来自云谷茶人
喝着喝着,人往往把自己的味道,把人生的味道,把所在国度文化的味道,在小小的一杯茶里,给喝出来。茶,何以承载如此的厚重,如此的深韵?或许正是其富含或承载着君子般的品质。
茶通静
茶通静,因富含碱,可清心静气,实该大志大愿者亲之、近之。
何以说?读遍古著,皆述一理,欲成大志,必能收心,方可静虚以动。老子之道,以酒为药引,激生命能量,达神静气定,治身治心,济世救人;以茶为丹道,通神茶雅境,静心养己,静怀天下,也静治天下。夫子之理,定、静、安、虑,方能有得,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而后天下平。释者之愿,空心无我,静而能断,求解脱道,行菩萨道,自觉觉他,自度度人,有情于世间疾苦,善惠于芸芸众生。故曰:志者,静也,茶也。
生活中,我们也时常感觉到,智者不语,静水流深。静是一个人修为功力深厚的重要指标。人能静,而且如果可以快速安静、快速入定,那么很多事就好办了。你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对所面对的事情是该表现柔弱,还是刚强;是该取,还是舍;是该进,还是退,等等,会有一个较明晰的抉择。静了,人也就专注了,抉择后的执行也就更加有力。其实,人如果不分心,一个人一辈子还是能成就点事的。
而恰恰喝茶,正是在每次的品饮中,不断地训练一个人的静、定和专注力。个人认为,与如茶之类的空灵之物亲近些,我们离“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之境可能会更接近些,离自己的大志大愿可能就不会太远。
茶显雅
茶与博大、深厚并不乏优雅的中华文化相融甚深。
金丹派南宗五祖的《茶歌》曾就历代爱茶之士有所述。“绿云入口生香风,满口兰芷香无穷;两腋飕飕毛窍通,洗尽枯肠万事空。君不见,孟谏议,送茶惊起卢仝睡;又不见,白居易,馈茶唤醒禹锡醉;陆羽作茶经,曹晖作茶铭。文正范公对茶笑……东坡深得煎水法……赵州梦里见南泉,爱结焚香瀹茗缘……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
五千年的积淀,茶已融儒,已升禅,已入道,难怪乎当下之双世遗武夷山发出“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感慨。
茶同时也与诗,与琴棋书画,与山水草木……一些可以指向禅、指向道,指向无限与永恒的载体融合为一。茶可在渐悟与顿悟里,可在通向禅佛的瞬间,可在街区闹市,也可在鸟鸣琴音的山水中,可喝个极致纯粹,喝个出世入世,也可仅饮个浓浓淡淡,饮个粗犷简雅。
此雅,已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平凡肉身的指向,是一种由内而外、通观自我的修行,是因内心的通透而外化于外在的简约与优雅,更是呈现于生活中可退可进的超然与睿智,是动中取静、静中取动的淡然与豪迈。故曰:向道者,雅之,茶之。
茶具细
茶也具细。茶富于静雅,皆因其每一细处历经的艰辛与雕琢。
懂茶人都知,一杯茶来之不易,一杯好茶更是难求。茶一片片养护,一片片采摘,一片片揉捻,一片片烘培,再一片片挑拣。每一环节、每一细节的疏忽和不到位,都成就不了一泡至佳之茗,更是达不到走水比例合适、吃火程度恰当、既能柔又可刚、既会死(干)又能活、既保水又留香这样矛盾辩证统一的神韵。
茶无处不折射着“细节决定成败”所蕴含的细微见致的道理,也时时体现着古语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所阐明的细处坚守的规则。茶,细处成之;好茶,更是。人亦然,成大事者,必于细处着眼,也唯长期细处用心者,方能把住和体悟中庸、中和及辩证统一之妙境。
茶载德
茶更载德。何为德?
《论语》首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为大德大修之人,所具所思,所作所为,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自己不烦恼、不怨天尤人,仍一路向道、向仁、向善,求自身之圆满,为世人而坦然无求,心中自有真气、自有正气,最终得与世人玄同,这才是真正君子之所为。
《道德经》的“德经”首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为率性而为,行善积德,不求世俗之得,这样的行为才真正蕴含高尚的“德”。
茶似乎承载这样的品性,成于细微,历尽风霜、身经摔打、高温烘焙,经热水高冲,沸尽自我。知遇懂者,品其空灵之妙;不遇,则仅知其简单之浓淡。无论外界如何,不管遇与不遇,知与不知,茶,一样绽放自我。如此,茶,其性,通德,也通上德之人。
恰如明海大和尚《茶之六度》所云,“遇水舍已,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无论何方高论,无论古今中外,可曰:向善者似茶。也可曰:茶通向善之人。
茶之四品,
亦如四风格各异之君,
赏之、习之,
"吃茶去",
静品,不言,
静静聆听茶自己的声音,
一切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