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茶器知识,
最新市场消息
就在,
敢说真话的九叔茶器圈
茶器纵论-No.34
《陶瓷茶器:审美的厚度与库存》
封面人物为英国作家王尔德,
王尔德,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
其艺术思想具备鲜明的反抗性,
以及维护艺术的独立性和纯洁性著称于世,
独特的美学思想后,
有其深刻的文化、哲学背景。
这篇文章,叔大概先聊聊,
什么是美学?什么是陶瓷茶器审美?
而什么又是审美的厚度与库存?
以及最重要的,怎么去建立,
我们对陶瓷茶器审美的厚度与库存
01
在讲审美的厚度与库存前,
叔借一首宋词,
再次聊一聊什么是美学?
美学其实并没有那么玄乎,
大概很多人觉得美学是讲东西美不美,
比如,这朵花美不美,
这件茶器美不美,
其实是的,但不全面。
叔带着大家细细品味一首宋词,
或许大家对于美学就有很深的感触了,
品,你细品,不要分心!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
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
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
水天一线,西风中,
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
听细雨点点。
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
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一首听雨,描述三种不同的人群,
同样是听雨,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
就会有如此差异化的美学体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少年时的朦胧,偎红倚翠,
请注意红烛昏罗帐,
红色的蜡烛与昏罗帐,
会有绮艳的色彩与朦胧的床上纱帐,
那么会让人联想到美女与少年,
特别让叔想到《红楼梦》中,
那句红绡帐里,公子多情,
而外面的雨都变得特别缠绵,
整个色调上就非常显暖意。
所以,美学体验,第一个,
就是所谓的视觉。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好,我们到第二段,
壮年时的萧瑟,人亦漂泊,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江水悠悠,一只失群的大雁,
在西风中嘶鸣。
作者自己在孤独漂泊,
大江之上,他与大雁,似乎成了知己。
不是这只大雁在嘶鸣,
而是这只孤独的大雁替他在嘶鸣。
在这里,营造出一种听觉的享受,
中国诗词,很注意听觉的,
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也是一种对听觉的描述。
所以,美学体验,第二个,
就是所谓的听觉。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现实中的自然,波澜不惊,
自己处于寺庙的屋檐下听雨,
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
听细雨点点,想想悲欢离合,
想想自己经历这么多,到了暮年,
随它下吧,没有那么多感触了。
其实在最后一段中,
我们体会到一种触觉,
当然这种触觉,和我们手摸东西,
是不一样的,更像是一种心中的触觉。
所以,美学还有一个体验,
叫做触觉。
所谓的美学,不是研究美不美的学科,
而是一种感知学,或者说是感觉学,
基本上来说,就在于五种,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任何艺术形式,永远在围绕着人类的感官,
在走,在设计,所谓引人入胜,
让人能获得感官上的享受,
这就是美学。
就像这首词一样,
一次读完,感觉画面感实足,
并且发挥二次想象,
自己似乎能够获得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享受,
这就是这首词所给我们带来的美学体验!
02
讲完了何谓美学(感知学/感觉学),
我们来说说审美,
以及审美的厚度与库存。
首先我们要确定,美学是很中性的词,
而审美,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词,
因为“审”,就一定会有主体,
有主体就有主观色彩了。
例如,我第一次到青海,
一下火车站,狂风夹着冰冷与沙砾,
往脸上扑来,我身边朋友都躲闪起来,
捂着脸,我突然间就不想躲闪,
我迎着狂风,让它吹,
因为在那一刹那,我知道了,
中国为什么会诞生那么美的边塞诗,
脑海里涌现的,
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是“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如果说,当时我想到边塞诗,
大概我也会去躲闪起来,
因为张开嘴巴,真得是一嘴的沙,
但自己突然想起那些绝美的边塞诗,
我自己就主观上认为,
狂风和黄沙,是一种美学体验,
所以我就不躲了,如果不被吹一吹,
大概对不起这些好的诗歌,
这大概就是审美了。
所以美学体验,是非常广泛的,
而审美是十分难得的,
所以审美是需要一定的厚度与库存的,
审美需要库存,
这句话是台湾美学大家蒋勋说的。
蒋勋曾经讲一个小故事,
说他曾经在台大上课,
一个早春的凌晨,
略带着一丝寒意,但春意已悄悄来了,
台大校园里走着脚步匆匆的学生们,
突然蒋勋看到一个女大学生,
仔细端详着树上刚抽出嫩绿的芽,
这个女大学生突然踮起脚来,
亲吻了这个刚抽出嫩绿的树芽,
然后慢慢离开了。
蒋勋喜出望外,说到,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还有救!
我自己来理解,
这个女孩子能做出这样的动作,
她其实内心深处对于春天对于嫩绿,
有着她自己的超于常人的审美认知。
叔想到一句诗,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很有一曲同音之妙,
我看到了春天的杨柳抽出嫩绿色,
我后悔不应该让自己的老公去寻功名,
这个时候应该两人一起踏青,
互诉相思之苦。
叔觉得审美是有天赋的,
有的人或许对色彩特别敏感,
同样的红色,在他眼中,
有特别多的色彩,
比如很多女同志可以分出,
无数种口红的颜色,
什么斩男色,什么……
我们男同志就分不出来。
有的人大概对声音就很有天赋,
比如同样的和弦,
有的人大概能感觉出来,
有的人学了很久,都无法分辨,
我觉得这不丢人,
这是生理上产生的结果吧。
审美虽然有天赋,但后天培养,
所谓的厚度与库存,
是同样重要的。
有这种特异天赋的人,
大概万分之一的概率才有,
所以我们作为普通人不必哀叹,
我问过很多厉害的平面设计师,
问他们是否在没做设计之前,
对于色彩的把握都会这么好,
几乎来说,他们都说自己天赋很低,
都是靠长期的训练得来的。
叔觉得,人需要去做一定的审美上的库存,
增加自己在审美上的厚度。
打个不恰当的例子,
就像前文中说到,
在青海的火车站外,
对于狂风和黄沙,
我的朋友们大多理科生,
对于这种立刻躲闪不及,
我突然间觉得如果不被塞一嘴沙,
被狂风吹到脸都疼,
我会觉得很遗憾……特遗憾,
白来了,
我恨不得想被吹个半天,
吹到模糊,
吹到我出现幻觉,
直到,我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又像前文中那个踮起脚来亲嫩芽的女生,
多美,我觉得这个女孩子肯定很阳光,
对于色彩,对于春天,对于和风细雨,
甚至说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
都有着自己美好的憧憬,
美,太美了!
所以叔觉得,如果您对陶瓷之美有兴趣,
比如您可以去买买故宫的一些陶瓷书,
里面就有大量的实图,
我们可以去看过去的青花,
他们的青花分水,其釉色有多么漂亮。
也可以去看看雍正时的粉彩,
他们的构图,留白,整体的和谐性。
当然,更多的,我觉得,
应该要充实自己对多方面审美的提高,
视觉、听觉、触觉……
03
我们终于开始讲陶瓷茶器,
其审美的厚度与库存。
看过我的文章比较多的朋友,
可以发现,
我其实并不会特意从陶瓷角度去讲,
因为就陶瓷,而去讲陶瓷,
你很难去说清楚的,
如果说陶瓷的美学体验,
我们应该多方面去看,去观察,
多从大的角度和格局去看待。
我觉得陶瓷茶器的美学体验,
至少有视觉、听觉、触觉这三大类,
如果您已经有了几个杯子,
不妨从这三个角度,
仔细来探索陶瓷茶器中的美学体验,
这三个角度,我一一来说。
视觉,很容易去体验,
器型、构图、画工、填色,胎色,
这些都是一个茶器在视觉上特别重要的,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多少年的治瓷中,
已经形成了非常多经典视觉体验,
例如什么器型,搭配什么构图,
需要用到什么画工,什么技法,
该怎么填色,
这些留下来的工艺,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所以我一直说,
牛逼的治瓷,是能复制,
但最牛逼的治瓷,是可以再创造,
而这种创造,也能经得起时间推敲。
听觉,这个就很有意思的,
陶瓷的听觉,更多体现在胎的质量上,
一个好的胎子,
你拿手轻轻得去碰,
声音会显得特别清脆,
没有太多杂音,
这说明在烧制的时候,
比较实,整体性很好。
触觉,简单来说,
就是上手,不同的茶器,
上手触摸的触觉一定不同,
所谓胎子润不润,
当然,一方面是视觉上的折光度,
另一方面,就是触觉上的润了。
还有对于整个茶器的底呀,
你摸上去,感觉如何?
如果是一个盖碗,
你把盖子转一转,
这个感觉是什么样的?
摸一摸内壁,
对吧!
叔觉得还有一个触觉,
不同于上手,可以叫“上嘴”,
你得用这个杯子,喝喝茶,
一喝茶,器型的舒适度,
胎子的舒适度,甚至胎体的薄厚,
嘴巴与茶器的触碰,
嘴和手是不同的敏感度,
感觉自然也就不同。
陶瓷的审美体验,
作为工艺品来说,
当然是这么几个,视觉、听觉、触觉,
当然如果说创作者,
对于整个陶瓷茶器有一定的个人思考,
那么就涉及到对其思想的一个领悟,
或者是二次的拓展与联想,
我想这是未来景德镇陶瓷茶器需要再往前走的一步。
如何建立对陶瓷茶器审美的厚度与库存?
我给广大陶瓷茶器爱好者几个建议,
不要只盯着视觉效果,
或者是偏执性去看待视觉的体验。
有机会,多去去博物馆,
或者说有兴趣的,
去买买几本故宫博物馆的书,
看看之前的官窑陶瓷,
也可以多去了解其他的艺术类型。
有机会去下景德镇在各个城市的线下店,
多去上手摸一摸他们的茶器,
轻轻弹弹胎体,听听声音,
坐下来讨杯茶,我想人家会很热情的,
不仅要“上手”要“上嘴”,
要多建立对于陶瓷茶器的审美厚度与库存。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的观看,
如果您愿意点个“赞”或者转发,
九叔在此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