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

作者:纯色紫砂 更新时间:2022-07-14 15:41 阅读:475

本文是2016年1月,潘持平先生在“松鼠葡萄咖啡套具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此壶曾于2015年11月,以8960万成交价,被相关藏家购得。本文无论对于我们认识此套咖啡具的文化价值,还是对于紫砂壶的赏鉴评析,均有很大好处。特此与各位网友分享。


做这种葡萄叶的技法,师傅生前用他的专用工具在泥片上亲自操作给我看过。那时候,虽然我已经跟他好多年了,但看到这个工具时,还是不懂是干什么用、怎么用的,他回答我这是专门贴葡萄叶的。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


现在回想起来,他使用的这个工具跟一般常用的工具都不一样,是一把铁制的、石青色的、像一个勺子一样的东西。看我仍然不解,他马上说:“我贴给你看啊”,说话间就拿来一块泥,挑一点儿,把工具往上一印,中间再一拉、一托,借助泥的物理特性,大概只花了30秒的时间,一张葡萄叶的印样就出来了,这种巧和快,让我印象很深刻。


如果工具放在做别的任何一种植物身上,意思肯定都不对!他跟其他人不一样。做竹叶有专门工具,印葡萄也有专用工具……这是他的一个特点,绝对不凑合。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


但是,我只学到了师父的技法,从未目睹师父此套作品的真容。这成为隐藏我心中多年的一个谜。此次见到这套壶,一核对葡萄叶,没错,多年的谜团就这么解开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宜兴成立了紫砂联营处,有点儿类似于紫砂商会的形式。当时的北京要做一批咖啡具送给苏联“老大哥”(当然也有可能是卖)。于是,联营处就安排了一个商家,叫吉德昌,由其老板请了顾景舟、王寅春、吴云根等人来做。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师傅和王老两家是隔壁邻居,他们两联手做一件作品;后来分开了,各做各的。当时他们做的就是这个造型,上面刻有“竹节咖啡具”的字样,材质有紫泥的,也有本山绿泥的。因为要泡咖啡,所以里面还需要施釉。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


那我是怎么知道这段历史的呢?因为师傅自己有一把。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他工作时问过,因为在他面前我向来什么问题都可以提,于是我就问他这把茶壶是什么?他一听便惋惜道:“不要提了,它的壶嘴基本不通。是当年那位吉家老板搪釉时不小心,硬把它给堵住了!”那把壶我测过,容量大概是1300CC,因此第一眼看到这把松鼠葡萄壶时,我就断定它的容量也是如此,结果果然不出所料,而且已达到1400CC。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


事实上,“松鼠葡萄”是一个带有臆造意味的传统题材。我们现在有据可循的资料证明,最早这一题材是出现在传统国画当中,例如宋画。明朝的时候还出现过刺绣“松鼠葡萄”的作品,后来逐渐流传到紫砂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这一题材的来历,也是中国人喜欢讨口彩、寓意吉祥的一种表现。


现在我们看这套壶,觉得很美、很生动,相当舒服。当今的紫砂创作圈内,不少人在花货时,为了表现出苍老的感觉,往往会在树疤上做“残、烂、腐败”的处理方式,似乎在告诉观者,里边的虫和蚂蚁早就已经把树干给蛀空了。用现代语言形容,这叫残缺美。但是师傅不赞同。他曾经公开表示过,残缺还有美啊?当然,到底美不美,每个人的认识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师傅既然说出这句话,就说明一个问题,他坚持了自己的审美。尽管葡萄藤上很多结疤,但当你试着用手抚摸过去时,会发现没有任何粗糙毛躁的感觉,一点儿都不扎手。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


而且,这把壶上的葡萄生动、细致,意境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也反映出师傅观察得很细,比如树干在扭曲的时候应当是什么感觉的,苍老后又是什么感受,他都胸有成竹。源于她的细致入微,我可以给你们举一个小例子。在中国传统国画中,前辈画家早就总结过画竹叶的个字型,风字型。但师傅在画谱之外也说过,主叶长出来一片,五片是最多,因为当第六片叶子长出来的时候,第一片叶子已经掉了。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


造型艺术的评价,归纳起来无非是“比例、协调、节奏”六个字。最早这套松鼠葡萄十头咖啡套具器型由高庄教授带过来,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一个举世公认、承传有序、强盛不衰的器型。当然,器型定下来以后,一般都不会轻易地改动,否则所有的结构布局都要发生变化,很可能导致不协调。但从师父最后创作出的这件成品来看,饱满的感觉和他追求和谐、尊重儒家学说的内心世界与文化认知十分契合。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


早年他在上海做仿古,到底做了什么,做了多少,他没跟我说过。但从后来我们能看到的、他陆续做的一些辣椒、茄子等造型中,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叹“太形象了!”我手上有一些他早期(上世纪30年代)做过的花货图片资料,跟这套“松鼠葡萄”相比,不但能看出他艺术经历的积累痕迹,还能从中领悟到一种延伸。


(作者系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著名紫砂鉴赏专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