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之后,大量的台湾人涌到宜兴来买紫砂壶,那时的宜兴陶瓷公司,有三十多家大小工厂,有近3万陶瓷工人,还有近2万退休人员,还有学校、每个工厂还有医务室、幼儿班,当时的陶瓷公司就象今天的一个政府,办的不是企业,而是社会,那个时候,宜兴陶瓷公司下属的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业成型工人只有二、三百人,白天在工厂里上班交产值,晚上回去还要做几把茶壶私下可以高价卖给台湾人,于是乎,白天在工厂的精力就不是那么好,仅仅以完成产值了事,很多在质量上不尽于人意,后来,工厂开始评审技术职称,为了参与职称评审很多人开始注意做壶的质量,当时是计件制,平时也会开展一些评比质量标兵活动,促进了紫砂壶造型的设计创作,但是,有些人标榜自己的创作,但实际上离真正的艺术创作相距太远。
景舟石瓢
起初,台湾人为了提高紫砂工人在家制壶的积极性,开始以不同技术职称来定价紫砂壶了,一般技术员工厂的产值标准为3元的话,台湾人能给30元,助理工艺师的台湾人收购的话一般的50元,工艺师的才100元,当时很少有高工的评审,只有顾景舟一个人是高工,两年后的第二届轻工业部开展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中,顾景舟才以紫砂产业史上第一个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成为当代紫砂第一人。
矮石瓢
当时大师的荣誉是非常神圣的,特别是紫砂艺术的创作,需要大师来引领,台湾商人的嗅觉灵敏,开始收藏炒作顾景舟的作品,加上香港四大公司(锦锋、海洋、双鱼、英泰)参与炒作而使得紫砂行业一发而不可收拾,原来不受待见的成型工人变成香饽饽,带动了整个行业,吸引了大批农闲时工厂周围的农民参与制作紫砂壶,于是,社办、乡办、村办紫砂企业纷纷创办起来,顾景舟也确实不负众望,在九十年代初完成了编著《宜兴紫砂珍赏》一书,第一次在紫砂历史上第一部有紫砂成型工人的著作出版,为推广宜兴紫砂,引导紫砂工艺发展作出了贡献。
汉扁
一直以来,我特别强调紫砂产业工人的创作水平的提高,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台湾、香港人的炒作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从艺术创新创意的角度去多加考虑,导致了日后枪手代工壶的泛滥成灾,造成非常坏的影响。我一直认为,要区分艺术和紫砂作品,艺术就是艺术,紫砂作品就是紫砂作品,艺术是一个成型艺术工人在创作过程中心里的感觉,表达、制作的过程。紫砂壶完成以后,脱离了制作者,进入市场就是商品,就是泡茶工具,进入博物馆就是陈设展品,到藏家手里就是收藏品。特别是在劣币驱逐良币的今天,紫砂人尤其需要认识到这一点。
牛盖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