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的“朴知紫砂文化”一键订阅关注
光绪时代-紫砂壶民间旧景
光绪时代 何心舟 制 一粒珠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宜兴丁山白宕窑户鲍四房和陈德隆合资,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器店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宜兴鼎蜀镇窑户张士清,在杭州开设「张万隆」陶器店。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当代紫砂名师徐汉棠、徐秀棠之父徐福康和徐锦生(名宣常)在宜兴蜀山南街开设「福康」陶器店,以葫芦「福康」为标记,后更名为「新福康」。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赵松亭创办「艺古斋」。
清晚期·赵松亭制贡局抛光提梁紫砂大壶
1909年(清宣统元年)
潘宝仁创办「阳羡紫砂陶业公司」。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宜兴阳羡紫砂陶业公司和宜兴物产会生产德「海竹顶紫砂壶」、「宝鼎壶」、「传炉壶」和「大柿壶」,获南京「南洋劝业会」金牌奖。
窑户鲍挺钧、鲍驹昂、葛半山和周酉叔,四人合股在江苏无锡开办「信泰」陶器店。
窑户鲍驹昂,在江苏无锡开办「鲍晋泰」陶器店。
窑户鲍挺钧和鲍驹昂,合资在常州开办「永泰昌」陶器店。
1912年
宜兴鼎山白宕窑户葛翼云(葛德和陶器公司店主)和日本商人合资,在日本名古屋市,开设主销宜兴产品的陶器店。
戴国宝在上海新北门吉祥街创办「铁画轩」陶器店。
民国初年,宜兴鼎蜀镇人吴汉文在宜兴县城开设「吴德盛陶器行」,为当时专营紫砂的唯一商号。
周文伯在宜兴蜀山兴办的「利用陶业公司」于1912年成立「陶工传习所」,特建造龙窑一座,招收20名紫砂艺徒,老师由俞国良、邵云儒担任。
铁画轩 大红袍壶
1914年
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聘请樊均、葛翼云两人为参加美国三藩市「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宜兴陶器公司名誉经理。
窑户华荫棠在宜兴丁山边开设「华万隆」陶器店。
1915年
「葛得和陶器店」和「利用陶器公司」生产的紫砂器,在美国三藩市「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头等奖和二等奖。
宜兴鼎蜀镇成立紫砂业公所、缸业(粗货业)公所、黑货业公所、砂贷业公所和溪货业行会、同时成立。窑户陈荣川,在无锡开办「陈隆福」陶器店。
窑户鲍明亮,在上海独资开办「鲍信源祥」陶器店。
窑户鲍增泽,于民国四年在镇江、民国十九年在南通、民国二十六年在苏州,先后在三地独资开办「鲍信盛」陶器店,三地均用同一店名。
1916年
吴汉文创办「宜兴吴德盛陶器行」。
陈元明在宜兴东街开设「陈鼎和陶器店」。
「宜兴利用公司」在上海豫园设立「利永陶器店」,由邵惠如负责。
1917年
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在宜兴蜀山成立。招聘有职员技工十七人,徒工四十多人,年产茶具、花盆、文具、罐和鼎等12万件。
1920年
「利用公司」改名「利永公司」。
1921年
利用公司在蜀山开办「利用陶工传习所」,招收和培养紫砂艺徒,并建造龙窑1座。其时,宜兴鼎蜀镇紫砂生产,主要分布于蜀山、潜洛和上袁一带地区,烧造紫砂的龙窑有十座,年产达100多万件。
乾隆时代-紫砂描金朗岑铭山水题诗书卷式双联壶
1923年
宜兴丁蜀镇窑户高汝舟、鲍驹昂、高芝盘和沈秀林,四人合资,在杭州开办「源隆顺」陶器店。
1925年
宜兴鼎蜀镇窑户邹永常,曾在上海经营铁画轩陶器店。
「吴德盛陶器行」又在上海开设「吴德盛」分号。
1926年
利永公司紫砂大花瓶和多式茶具杯碟,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特等奖。
1927年
1927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使洋瓷大量进口,充斥市场,严重影响国内陶业生产。
1928年
窑户邹新谷,在无锡独资经营「邹裕大」陶器店。
窑户鲍驹昂,在江苏南通独资经营「瑞泰」陶器店。
窑户周谦绅,在浙江杭州独资经营「正大新」陶器店。
1930年
宜兴紫砂在比利时行的「列日国际博览会」获银牌奖。
窑户鲍挺钧,在江苏常州独资经营「永大昌」陶器店。
窑户鲍驹昂,在江苏常州独自经营「永泰」陶器店。
窑户周谦绅,在上海独资经营「益大新」陶器店。
1931年
美国芝加哥举行「世界工艺博览会」中国参展作品在上海预展。
朱可心「紫砂竹节鼎」为宋庆龄定购。现藏上海宋庆龄故居。
「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
1932年
紫砂从业人员达六百多人,全年共烧紫砂器140窑,年产量220万件,年产值42万元,年产值已占宜兴陶瓷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并直接接受日本、东南亚等国订货,为近百年宜兴紫砂生产特盛的一年。
紫砂名家朱可心、程寿珍、俞国良、吴云根和范福奎创作的「云龙紫砂鼎」、「掇球紫砂壶」、「仿古壶」、「传炉壶」等,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工艺博览会」展出,均获优秀奖。
窑户周谦绅,在江苏常州独资经营「恒大新」陶器店。
程寿珍 掇球壶
1933年
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简称「省宜陶」,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实习工厂。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厂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1934年
紫砂、粗货(缸业)、黑货、溪货、黄货五个行业,合并组成陶业公会。
抗日战争前,由于日本不断提高紫砂进口关税,并在常滑等地仿制紫砂陶以及民国23年的大旱灾,削弱了人民的购买力,致使紫砂生产逐渐衰弱。
窑户华荫棠在浙江杭州,经营“信昌”陶瓷店。
李景康、张虹著《阳羡砂壶图考》在香港出版。
1935年
紫砂名师范大生创作的紫砂雕塑“鹰”,在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荣获金奖。
1936年
这年是宜兴窑场景况最好的一年,全年共烧4740窑,年产值达440余万元。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八年抗战时期,七座紫砂窑,100多间厂房被毁、技工流散。整个蜀山窑场,全年烧造紫砂壶不足千把,产量仅占抗日战争前的57.8%,宜兴陶业一蹶不振,陶业生产濒临绝境,下降到20年来的最低水平。
当代陶刻好手毛国强的父亲毛顺生在宜兴鼎蜀镇蜀山南街开办“毛顺兴”陶器店。
1943年
当代紫砂大师蒋蓉的父亲蒋宏泉在宜兴蜀山南街开设“宜兴宏生厂”。
1945年
窑户鲍耀生,在上海独资经营“鲍理泰”陶器店。
窑户鲍四房,在浙江乍浦独资经营“鲍同泰”陶器店、在上海独资经营“鲍鼎泰”陶器店。
1946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业生产复苏,发展缓慢。江苏省建设厅,组建“丁蜀第一陶器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粗货茶器。
宜兴人鲍曜生在上海关桥开设“鲍生太”陶器店。
1947年
宜兴蜀山第一陶器生产合作社制作的紫砂壶,在“江苏省第一届合作社产品展览会”,荣获特等奖。
1950年
成立紫砂产销联营处,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展览会,销路逐渐扩大,年产8万件,产值1.2万元。
1951-1953年
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紫砂器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由分散经营逐步向联合经营过渡。
乾隆时代-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1954年
“鼎蜀陶器购销社”成立,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大量出口紫砂壶和龙缸。
10月,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陆大、范祖德七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于“汤渡生产合作社”。由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吴纯耿等任技术辅导。同时政府拨款改造旧设备,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
12月,31家小窑户与36名工人,组建紫砂工场,并与紫砂大窑户合伙烧造。动烧11窑次,产量44万件。是年,紫砂产量增至28万件,产值7.7万元。
朱可心 《节竹》
1955年
1月,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工场成立。
10月,在陶业社招收第一批26名知识青年艺徒,正式成立“宜兴紫砂工艺学习班”,分四班。由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吴云根担任辅导员,宜兴县政府专门研究派来美术老师吴汝连及政治老师。
辅导老师朱可心收徒:潘春芳、鲍新元、史志鹏、李芹仙、李碧芳、倪顺生、曹婉芬、吴庆安。辅导老师顾景舟收徒:李昌鸿、高海庚、沈遽华、单淑芳、鲍秀云。期间徐汉棠、鲍国勋,二人不在工艺班内。
辅导老师王寅春收徒:高洪英、陈小庚、葛岳彬、江宏大、吉德宝、鲍赛芬、方立品。
辅导老师吴云根收徒:史玉琴、何挺初、许慈媛、范洪泉、王月仙、谢乐仙、吴欣南。
辅导老师郁洪庚(釉炉)收徒:徐茂棠、鲍启君。1956年又收徒:范岳林、陈宝洪。
辅导老师任淦庭收徒:1954年8月:徐秀棠;1955年5月:咸仲英;8月:冯希雅。1956年10月:邵新和、王品荣、张郝棠、朱蓉娟。1958年5月:鲍仲梅、谭泉海、毛国强、任小松、以后又收鲍志强、沈汉生。
是年,紫砂产量达75万件,比1949年增加2.13倍,年产值11.7万元,比1949年增加3.3倍。
1956年
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成立。
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七人,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
11月又招收了第二批艺徒,分两个班,由王寅春、吴云根分别担任辅导员。两批共61名学员。
是年,紫砂恢复出口,紫砂壶年出品量达28.2万件
早期蒋蓉照片 上海
1957年
紫砂艺人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副主席朱德同志的接见。
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销售总额27万元。
1958年
“大跃进”开始,紫砂工艺厂先后招收近千名艺徒。为了大量紫砂制作技工,弥补师资不足,厂领导就从已经满师或即将满师的1955年的学徒中,择优充当小辅导,两人带一个班组,每个班组10—15人,这些班组都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名称。“跃进班”由李碧芳、许成权带;“红旗班”由鲍新元、王亚杰带;“永胜班”由汪寅仙、高永君带;“艺泉班”由高海庚、李昌鸿带。
宜兴鼎蜀镇创建“江苏省陶瓷研究所”。
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28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当时有职工2067人,其中艺徒299人。并开办紫砂中学,同时选派优秀青年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深造,成为紫砂行业的专门人。
1958年至1959年进厂的大批学员中,涌现了一些成绩突出、日后佳作迭出,成为获有工艺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才,如:周桂珍、潘持平、何道洪、吕尧臣、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沈汉生、周尊严等。
1959年
紫砂名师任淦庭出席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工业特等劳动模范,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
“大跃进”期间,紫砂工艺厂曾分出一部分技术力量,办了一家宜兴西九紫砂厂,由范正根制坯,廖文井陶刻,陈宝洪釉炉,后因领导工作浮夸不实而歇息,绝大部分技工仍回紫砂工艺厂。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紫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致使产品供大于求而造成大量积压。
50年代合影
1960年
1960年后,紫砂工艺厂压缩生产下放工人,将“大跃进”扩招进来的一大批农村来的人下放回农村。这些下放的工人,一部分改了行,一部分仍为紫砂厂制作“乡坯”,内中一些优秀者,改革开放后成为乡镇企业的技术骨干。
1963年
年底,紫砂工艺厂的从业人员为578人,仅为1958年的28%。
1965年
紫砂的年产量为109万件,比1955年增加45%,年产值72.2万元,比1955年增加5.2倍
1966年
紫砂厂成立中心实验室,负责业务指导和产品创新。
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紫砂壶也列入“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除少量供外贸出口品种外,主要生产日用陶和工业陶,以维持生计。壶底款仅盖“中国宜兴”印章,偶尔见有作者名款。
六十年代制壶车间
1968年
12月28日,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因病逝世,享年78岁。
1971年
生产开始回升,产量和产值逐年增长。
1974年
紫砂工艺厂恢复扩大研究室力量,增加了一批优秀学徒,分别由老师傅带领。如:顾景舟带吴群翔,徐汉棠带徐维明,汪寅仙带江建翔,沈遽华带葛陶中、李碧芳,吕尧臣带刘建平,徐秀棠带赵洪生、李正华、赵盘根等。
1975年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开门办学,在宜兴鼎山的省陶瓷研究所,举办“全省陶瓷美术培训班”,由杨永善、陈若菊和白雪石等教授执教。紫砂工艺厂有汪寅仙、何道洪等参加学习一年。
1976年
在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据考证,其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
1977年
2月,紫砂名师裴石民因病逝世,享年78岁。
美籍华人谢瑞华在美国策划“宜兴紫砂陶艺展”巡回展,并出版《I-HSINGWARE》专册,受到各界重视。
裴石民 《松段》
1978年
刘汝醴编著,《宜兴紫砂小史》由宜兴陶瓷公司印行。
江苏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编,《紫砂陶器造型》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1979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陶器获国家经委银质奖、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朱可心、顾景舟、蒋蓉、高海庚等十九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工艺师”职称。
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并做示范表演。
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的十五头“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和范盘冲设计制作的“宝塔紫砂台灯”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
沈遽华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以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紫砂产品出口平均单价由0.1美圆增至0.5美圆。
10月29日-11月1日罗桂祥首次访问宜兴鼎蜀镇。
1980年
紫砂的产量已达364万件,产值248.65万元,创利润68.1万元。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宜兴紫砂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多,部分乡镇也开始发展紫砂生产。
周墅公社紫砂厂(现名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始建。
1981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建所,主要研究紫砂产品创新换代,还有培养培训技术人员。
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顾景舟、高海庚、徐秀棠和南京博物院宋伯胤,应香港市政局艺术馆邀请,赴香港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专题讲座、工艺示范表演,引起港、台茶界人士对于宜兴紫砂茗壶的高度兴趣。
10月,罗桂祥先生将深藏的476件各类陶瓷茶具捐献给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茶具文物馆”。并出版《宜兴陶艺》,补充了很多赴宜时搜集到的新资料,大力弘扬宜兴紫砂文化,肯定紫砂陶艺的价值。
1982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与日本美乃美合作《宜兴紫砂》在上海与日本分别出版。
詹勋华、杜洁祥主编《宜兴陶器图谱》由台湾南天书局有限公司出版。
5月,日本名古屋电视台到宜兴鼎蜀镇拍摄《紫砂陶器和龙窑窑址》电视片。
国家轻工业部和全国陶瓷美术学会,在宜兴鼎蜀镇联合召开“全国美术陶瓷设计评比会”,紫砂工艺厂徐汉棠、徐秀棠、高海庚等创作设计的紫砂作品,两件获一等奖,九件获二等奖。
9月,陶瓷公司经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赴日本考察陶瓷生产工艺技术。
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紫砂名人名作展览”。
10月,七十五国驻中国使节团一行98人,由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等陪同,分两批来宜兴参观紫砂工艺厂、陶瓷陈列馆。
1983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荣获国家金质奖;
八件(套)紫砂陶,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
“大东坡紫砂壶”、“六件三友茶具”获对外经贸部优质产品称号;
高海庚、吕尧臣创作的“九头竹圈紫砂酒具”获中国国际旅游会议优秀旅游纪念品玉质奖。
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谢瑞华女士演讲《谈宜兴紫砂》。之前,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也邀请谢瑞华女士举办了“宜兴紫砂”座谈,这是外地专家,第一次到台湾介绍宜兴紫砂壶艺。
11月,香港叶荣枝先生应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之邀,与台湾壶艺界举行座谈“宜兴紫砂制壶诸问题”。这是台湾首次获得较详尽的宜兴制壶资料。
吕尧臣 《容天》
1984年
2月,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古代茶具特展”。
3月,李昌鸿赴美国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并在“中国经济贸易展览馆”进行紫砂工艺示范表演,获得了大量的观众的好奇和兴趣。
4月,李昌鸿、沈遽华夫妇制作,沈汉生镌刻的“竹简紫砂茶具”和顾绍培、谭泉海镌刻的“百寿紫砂瓶”,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
5月,周墅公社紫砂厂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6月,香港“茶具文物馆”开幕,从此促进了港、台壶艺德研究风气,活跃了台湾的古壶市场。同时,《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下册)》,由香港艺术馆出版。
7月,季野主编《茶与艺术》创刊,由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发行。
鲍仲梅等,在斯里兰卡作紫砂示范操作表演。
顾绍培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顾绍培《福圆壶》
1985年
3月,科教片《紫砂陶》,由中央文化部翻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语言,对外发行。
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顾绍培“五.一”劳动奖章。
6月,香港锦锋公司举办“宜兴陶瓷展”,顾景舟、蒋蓉、汪寅仙、周桂珍、吕尧臣、李碧芳应邀访港,并出版《壶锦》专册。
9月,高海庚创作“集玉紫砂壶”,经中央国家经济委员会确定为国家礼品。
何道洪赴日参加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在东京等地举办的“大中国展”,并作紫砂示范操作表演。
紫砂工艺厂的“紫砂艺术集锦系列小壶”,获全国轻工业开发新产品一等奖;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周墅乡)生产的“蠡龙紫砂高档系列茶具”获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奖;“竹简紫砂茶具”等四只产品获省轻工业厅优秀新产品奖。
12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因工操劳过度,不幸骤逝。
是年,英裔澳人哈澈(Michael Hatcher)发现1752年在新加坡港东南方沉没的捷达麦森号(Geldermalson,又称南京号)并将其打捞,约十件的宜兴紫砂壶伴随出水。
罗桂祥著《宜兴紫砂陶器(the stonewares of yixing)》英文本,由英国伦敦菲立威信出版社出版,香港大学出版社发行。
赖福来、陈维沅、张东兴编,《阳羡砂器精品图谱》由台湾淑馨出版社出版。
1986年
鲍仲梅赴孟加拉参加“紫砂陶艺展”。
沈遽华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技术表演。
徐秀棠、李昌鸿创作的“丙寅大吉壶”,获中央轻工业部“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会”一等奖。
3月27日,紫砂名师朱可心因病逝世,享年83岁。
11月,“宜兴紫砂散文节”在紫砂工艺二厂开幕
朱可心 制壶照
1987年
1月,紫砂工艺厂为国务院办公厅特制大型“百寿紫砂瓶”,作为中南海紫光阁陈设品。
5月,又选送紫砂器40件,供中南海紫光阁接见厅陈列,国务院特发给荣誉证书。
7月,川埠乡的宜兴紫砂三厂建成投产。
9月,周墅乡常安村办的宜兴紫砂四厂建成投产;宜兴大浦乡洋渚村办的紫砂五厂建厂。
宜兴紫砂工艺厂获江苏省轻工业厅和轻工业部优秀品质管制奖。
顾景舟创作的“五头提璧茶具”,获“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评会”一等奖;顾绍培创作的“天龙顶珠紫砂壶”和“紫砂大气锅”,获“全国陶瓷质量评比”优胜产品奖;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中低档茶壶”获“全国名优陶瓷展评会”、“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紫砂二厂生产的“蠡龙茶具”,获中央轻工业部“优质新产品奖”;紫砂二厂生产的“华艺牌”、“夏意”工艺雕塑和“一节竹段壶”获中央农牧渔业部“创新产品”奖。
是年,宜兴紫砂产品有壶、杯、瓶、鼎、餐具、花盆、水底、挂盘、文房雅玩、假山石、盆景、人物雕塑等1000多个品种。四家紫砂厂的从业人员在2620人,年产量1290.22件,年产值1850.9万元,创利润548.49万元。宜兴紫砂已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潘春芳主编,《砂壶集》,由香港海洋紫砂陶艺公司出版,并举行宜兴紫砂展。
叶连梅英主编《壶艺瑰宝》,由香港英泰公司出版,并举行“宜兴紫砂名陶展”
顾景舟 《五头提壁茶具》
1988年
1月,谭泉海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
4月,“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授予顾景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6月,顾绍培制作的“金声玉振巨型紫砂壶”烧造成功,壶高90公分、宽82公分、容量88公斤,送往香港展出,被誉为“世界壶王”。
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上海四海茶具馆和上海西角亭酒家,在上海展览中心音乐厅,联合举办首届“复兴茶艺研讨会”。
7月,徐秀棠、鲍仲梅、范洪泉、储立之等,应香港双鱼艺瓷有限公司的邀请,赴香港参加“紫砂陶艺术展”和“紫砂陶艺术研讨会”。同时出版《紫砂春华》专册。
9月,宜兴陶瓷公司副经理田志芳、紫砂工艺厂厂长唐伯年、谢曼伦、范永良、均陶厂厂长胡国荣,赴美国参加中美合资天山有限公司,在纽约和芝加哥举办的“中国节-紫砂工艺陶瓷展览会”。
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日中陶艺交流协会联合举办“中国宜兴陶瓷展览”,在日本东京开幕,展出陶瓷精品1000多件(套),展览期间,汪寅仙和张红华作现场表演。
宜兴紫砂工艺厂晋升为省级企业。生产的“五头清风印文茶具”,获得“全国旅游品内销展评会”优秀奖;“系列紫砂花盆”和“紫砂陈设品”,获“全国金龙腾飞奖”金奖。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华艺牌紫砂茶具”,获中央农业部1988年度优质产品称号。
《壶中天地》杂志在台湾创刊发行,由万妙玲总编辑。
1989年
5月,顾景舟、李昌鸿、何道洪、王石耕、高丽君等,赴香港参加“中国宜兴紫砂陶艺展”,并出版《壶锦续集》由香港锦峰公司出版。
7月,紫砂工艺厂生产的中高档“紫砂茶具”,获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9月,汪寅仙出席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她“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10月,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日月星光壶”、“夜之神壶”、“烛的奉献壶”、“环食壶”,获第二届”国际陶瓷展评会入选奖。
宜兴紫砂工艺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韩美林紫砂工作室成立。
韩美林 顾景舟 合作《此乐壶》
1990年
3月,鲍志强、吴震,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参加“宜兴陶瓷艺术展”,并作“紫砂陶艺讲座”。
6月,全国陶瓷百花奖行业评比会揭晓,宜兴紫砂陶荣获第一名。周桂珍、高建芳,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陶艺表演。
8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联合举办“迎亚运——宜兴紫砂工艺精品展览”。
吕尧臣为第11届亚洲运动会,制作“熊猫紫砂壶”。
10月,“全国陶瓷艺术展评”,在江西景德镇市陶瓷陈列馆揭晓,紫砂工艺厂“九头源泉茶具”、“曲壶”、“嵌金博浪椎壶”和“百帝紫砂鼻烟壶”荣获一等奖。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发奖大会,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圆牌”紫砂花瓶获金杯奖;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华艺牌紫砂陶获银杯奖。
12月,宜兴陶瓷公司副经理胡国荣,紫砂工艺厂葛明仙、施小马、季益顺,紫砂工艺二厂范永良、徐雪娟,应邀赴香港,参加锦锋公司举办的“紫砂名家作品展”,并出版《壶锦——十周年纪念》专册。
宜兴紫砂工艺厂所生产的“紫砂茶具”,在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又获金奖;“紫砂乳白釉”制品,在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上,获三等奖。紫砂名师李昌鸿创制的“九龙紫砂壶”,获“全国陶瓷评比”三等奖。
万妙玲、赖杰诚、赖政雄、黄怡嘉编辑,《朱泥壶的世界》,由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发行。
《中国雅趣品录——宜兴茶具》,由台北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出版。
1991年
4月,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茶叶、茶具、包装设计评比”,宜兴紫砂茶具获三项奖励:紫砂工艺二厂“井栏茶具”获一等奖;“一节竹段茶具”获三等奖;市旅游工艺品厂的“微型紫砂小壶”获二等奖。
6月,“中国宜兴紫砂陶艺名家作品展”在新加坡开幕,展出工艺大师顾景舟、蒋蓉等人的精品名作300多件(套)。
8月,“第三届国际展能节”在香港举行,宜兴紫砂工艺五厂残疾青年夏淑君,荣获制陶国际金奖。
荆溪紫砂工艺厂、江南紫砂工艺厂兴建,次年投产。
梁白泉主编,《宜兴紫砂》,由文物、两木出版社出版。
史俊棠、盛畔松主编《紫砂春秋》,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刘培金主编,《宜兴紫砂当代名人作品集锦》,由香港华萃公司出版。
叶荣枝编,《紫壶黛墨》,由香港中华商务出版。
黄怡嘉主编,《唐人工艺—紫砂陶艺》,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季野主编,《紫砂陶》,由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出版。
《茗壶邮票特展》专册,由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出版。
1992年
锦达陶艺公司、昌海手工艺仿古陶公司成立。
5月,首届“紫砂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宜兴紫砂工艺厂开幕。
11月,应台湾民族文化基金会邀请,徐汉棠、徐秀棠,由香港转道台湾,进行陶艺交流访问。在东海大学,由秀棠作《宜兴紫砂陶》学术讲演,汉棠作紫砂成型表演。在莺歌陶瓷产区,和台湾陶艺界进行交流、访问、座谈。这是大陆陶艺家首次访台。
黄健亮、黄怡嘉主编,《紫砂款识编》,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发行。
姚迁、蒋赞初、杨振亚、贺盘发、李壮大编著,《宜兴紫砂陶艺》,由台湾南天书局出版。
房暗星著,《中国砂壶鉴定简述》,由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出版。
《茶与壶》杂志5月在台湾创刊,创办人黄汉书,社长刘浩天,由浩天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顾景舟主编,徐秀棠、李昌鸿副主编,《宜兴紫砂珍赏》,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钱剑华编著,《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砂艺掇英—首届紫砂陶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由宜兴紫砂工艺厂编印。
顾景舟主编,徐秀棠、李昌鸿副主编,《宜兴紫砂珍赏》 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1993年
由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与日本陶艺家高桥弘教授共同创办的“长乐弘陶艺公司”成立。
紫砂名师李昌鸿、沈遽华创办“鸿成陶艺公司”。
10月,顾景舟大师11人,应台湾“财团法人知远研究发展基金会”邀请,赴台举办“宜兴陶瓷艺术作品展示会”,并作技艺示范和学术交流。顾景舟大师在台作了《紫砂陶史概论》讲演,会场观众热烈。
10月,“中国书画名家金秋紫砂艺术笔会”在宜兴召开,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和宜兴紫砂五厂倡导主办。此后每年10月又在宜兴紫砂五厂,陆续举行了数届笔会。
夏俊伟经过数年试制,恢复清康熙、乾隆年间失传之泥绘装饰。
倪顺生解决泥色与造型、烧结难度,获江苏科技、专利博览会金奖。
李昌鸿、沈遽华伉俪合制的“孔雀紫砂茶具”,在山东淄博市举办的“国际陶瓷艺术作品展评大奖赛”,荣获大奖。
吕尧臣,成为英国“世界名人协会”的终生会员。
陈传席著,《紫砂精壶品鉴》,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黄健亮、黄怡嘉主编,《朱泥宝记》及盛和堂、鹤峰陶艺主编《壶艺宝典》,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何健主编,《紫泥—王度紫砂珍藏册》,由台湾奇园国际艺术中心出版。
李瑞隆著,《宜兴古陶器鉴赏》,由台湾静观堂出版。
《紫玉金砂》杂志6月在台湾创刊,创办人赵宽仁,编辑黄健亮,由台湾紫玉金砂有限公司发行。
赵宽仁主编,《紫砂天下创作集》,由台湾百壶轩出版。
1994年
1月,潘春芳、许成权伉俪访台,并举行“芳权陶艺展”,展出50年代到90年代系列紫砂陶艺作品一百余件(套),并作现场讲学和示范制壶表演。
3月—4月,南京博物院在南京举办“紫砂工艺展”,展出精品125件(套)。
5月,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揭晓,宜兴紫砂获一等奖六件(套),二等奖九件(套),三等奖7件(套)。
5月,“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计一套四枚。
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海峡两岸紫砂发展研讨会”。
8月,“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在新加坡乌吉坊龙华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新加坡龙华艺术中心和浙江省文化对外交流中心主办,宜兴鸿成陶艺公司有近百件(套)紫砂茶具精品参加展出。
王建中、范建军、唐伯年著,《紫砂壶制作技法》,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
陆浦东著,《五色土》,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张东兴主编,《上好紫砂器》,由台湾上好社出版。
鹤峰陶艺主编,《陈国良壶艺作品集》,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墨海壶天(一)》,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出版。
《钰壶雅集——紫砂壶典藏系列》,由钰壶轩出版。
蒋蓉 佛手壶
1995年
6月,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首都博物院、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馆等五大博物馆的紫砂珍藏来台举办“历代紫砂瑰宝展”。并由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历代紫砂瑰宝》专册。
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张国伟、高级工艺师谭泉海、汪寅仙、潘持平、鲍仲梅等13人参加由马来西亚“中国宜兴方圆牌紫砂陶名人珍品展”,参展作品共500多件(套)。
12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张国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何道洪、顾绍培、周桂珍、潘持平、鲍仲梅、王石耕等八人,参加由台湾合成文教基金会、天地方圆杂志社主办的“当代紫砂精品展”,并作技术示范和学术交流。
李佑任编著,《宜陶之旅》,由台湾李佑任陶艺公司出版。
《墨海壶天(二)》,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出版。
《壶谱》,由台湾天地方圆杂志社出版。
1996年
6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因病逝世,享年81岁。
《砂陶艺术1997》,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出版
1997年
9月,全国轻工总会公布:第三、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宜兴紫砂蒋蓉、徐汉棠、徐秀棠、汪寅仙、吕尧臣、谭泉海六位名师,获此最高荣誉称号。
执世界拍卖市场牛耳的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台北举行首场“宜兴古壶秋季拍卖会”。
黄健亮、黄怡嘉总策划,时顺华、夏俊伟主编,《当代紫砂群英》,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黄怡嘉主编,《汪寅仙紫砂作品集》、《吴鸣陶艺》,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砂陶艺术1998》,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出版。
黎淑仪、谢瑞华主编,《紫泥清韵—陈鸣远陶艺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
韩其楼编著,《紫砂壶全书》,由香港八龙书屋出版。
韩其楼 编著 《紫砂壶全书》
1998年
江苏省陶艺专业委员会成立,为省工艺美术学会下属的陶艺学术组织。2003年起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合署办公,史俊棠担任名誉主任委员,徐秀棠主任委员,潘持平为秘书长,并定期出版《江苏陶艺通讯》。
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台北举行“1998宜兴古壶春季拍卖会”。
景熏楼拍卖公司在台中举行“1998春季宜兴古壶拍卖会”。
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为祝贺蒋蓉、徐汉棠、徐秀棠、汪寅仙、吕尧臣、谭泉海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特编辑《砂艺春秋》明信片一套六张,由宜兴邮电局发行。
5月,李志平厂长、汪寅仙、何道洪、吴群祥、葛陶中、江建翔、陈国良、张庆臣等人受天地方圆杂志社邀请访台。
徐秀棠主编,《中国紫砂》,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吴陆康、吴达如主编,《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由香港大世界出版。
吴山编著,《宜兴紫砂壶艺术》,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1999年
9月,在南京博物院举办“99江苏陶艺展”,展出紫砂精品180多件(套)。
9月21日,台湾发生百年大震,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紫玉金砂杂志社、埔里基督教医院联合主办;台证综合登券特别赞助;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陶艺专业委员会、台新银行协办,为期三天的《有壶同享,有难同当——两岸紫砂茗壶赈灾义卖会》。共有宜兴著名陶人蒋蓉、汪寅仙、徐汉棠、徐秀棠、谭泉海、吕尧臣、鲍志强、何道洪、周桂珍、潘持平、顾绍培、李昌鸿、鲍仲梅、毛国强、王石耕等数十位名家,以及台湾各重要收藏家、业者共同捐赠了名家名作近三百件。并出版《有壶同享,有难同当——两岸紫砂茗壶赈灾义卖会专辑》,为两岸紫砂文化史上留下佳话。
是年,台湾嘉艺县新港乡板头村“板头寸遗址”,发现十八世纪初期江苏宜兴茶壶残片12片,原来分属4个茶壶。
是年,英裔澳人哈澈(Michael Hatcher)发现1822年在印尼外海沉没的“泰兴号”(Tek Sing),约有200—300件紫砂壶伴出。
黄健亮、黄怡嘉主编,台湾著名收藏家黄正雄《阳羡紫砂茗壶精雕特展》展览专册出版。
《紫砂陶艺收藏展》,由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
2000年
《江苏陶艺通讯》创刊,由江苏省陶艺专业委员会出版。
5月,在宜兴举办“2000江苏陶艺展”,参展紫砂作品240多件(套)。
9月,无锡博物馆举办“阳羡古韵——当代紫砂名家作品收藏展”,展出紫砂精品100多件(套)。
徐秀棠主编,刘汝丰、山谷、吴山、高英姿编著,《宜兴紫砂文化业书》三册,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黄健亮、黄怡嘉主编,《蒋蓉陶艺》、《珍壶藻鉴——何道洪紫砂艺术雅赏》、《迎春纳壶》,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古壶之美》,由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出版。
朱可心 《松壶》
2001年
5月,首届“国际陶艺研讨会”在陶都宜兴开幕。
是年,瑞典海洋考古学者史坦(Sten Sjostrand)在马来西亚半岛海域发现,约1845年沉没的迪沙如号(Desaru),约有200、300把较完整的紫砂壶与更多的紫砂破片,及若干宜兴陶缸伴随其他文物出水。
韩其楼、夏俊伟合著,《中国紫砂茗壶珍赏》,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2年
宜兴陶瓷行业协会成立。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北京工商大学内发现三座明代御用太监墓,内有两只紫砂壶、四只紫砂杯等文物。
2003年
《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周小东、王涛主编,《陶苑掇英: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陶瓷艺术集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山谷主编,《中国紫砂大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吴山编著,《宜兴紫砂词典》,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2004年
9月,《砂壶汇宝——全国出土紫砂壶、南博藏紫砂壶、成阳藏紫砂壶联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展品由全国考古发掘、国家馆藏与民间收藏的近百件明清时期的紫砂茗壶所组成。汇集的精品包括:江苏、福建、浙江、四川、陕西、山西、河北7个省份的考古发掘出土的紫砂茗壶29把,南京博物院院藏精品31把,台湾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从2000余件历代紫砂器中遴选出紫砂茗壶30把。其展品涉及地区之广、精品荟萃之多、品种之丰富、紫砂工艺之精湛,实属空前。该展同时举行“砂壶汇宝”学术研讨会,由耿宝昌、王莉英、张浦生等文博专家及台北成阳基金会宋信德、黄健亮等人参与。首日并由黄健亮于南京博物院讲厅发表“说孟臣壶”学术讲座。该展并于10月30日移师浙江省博物馆精品展出。
南京博物院、台北成阳基金会合编《砂壶汇宝》展览专册,由香港王朝文化出版。
徐秀棠、山谷主编,《紫砂泰斗顾景舟》;徐秀棠主编、潘持平副主编,《景舟壶艺流别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5年
宜兴紫砂制作工艺被列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无锡市博物馆、宜兴市文管委和宜兴市陶瓷博物馆组成的宜兴市古窑址联合考古队,对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古窑址进行试发掘,共发掘面积334平方米,出土各类陶、瓷标本万余件。堆积层次厚达11米,断代尺规基本确立;紫砂款识品种齐全,名家款识层出不穷;明代紫砂初见端倪,可望解决起源问题。宜兴市古窑址联合考古队队长杭涛透露,2006年发掘重点将集中于明代地层和早期窑床上,发掘规模也将较去年成倍扩大,力争申报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