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集实用功能、艺术审美于一体的,这么一个工艺品类。紫砂壶是为泡茶而生的,这是他的功用;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丰富造型诠释了他的艺术品性。任何一个工艺美术品类的发展都脱离不了自然、脱离不了生活,都是从自然、生活汲取灵感,以促进自身造型的发展。
师法自然,从古至今从未远离。
清 孟侯 竽笙壶
紫砂,我认为是师法自然的佼佼者,不仅做到形神兼备,而且也把握住了自然之神韵;取舍得当,简繁得宜,凝炼提升,已经脱离器物而升华至文化层面。她给人们展现一个特别有内涵、意味深厚的艺术世界,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精髓。
这把壶整体造型简洁、淳朴厚重。身筒曲线圆韵,反弧线线条增添了造型内涵,接近底部时转折并收敛,过渡自然、转折流畅;盘状底支撑起了虚空间,为厚重的壶身增添了灵动之感。
直流,一股清泉倾泻而出;折把圆劲有力;肩部圆角,过渡平缓。桥钮屈曲钢劲。嘴、把、钮的设计与制作都与身筒的曲线保持风格上的高度一致;与盘状底与身筒的折线之明锐相互对比,彼此呼应。
这把拙朴可爱的小壶就起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他的名字叫柱础。
大家都知道柱础是建筑木柱子下面的垫基石,一是为了承重,二是为了防潮,不让木柱腐烂。形状各式各样,方圆皆有。
紫砂陶人是如何从众多的造型中抉择的呢?
首先,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柱础的基本特性,又能与其他众多式样相近的茶壶区分开来。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他们要选择一款线条优美,内涵丰富的原型,方便对之提炼升华,改造升级。于是有了这个选择。
她,线条灵动,正反呼应;韵律感、对比感、呼应感、秩序大小,这些审美原则都很强。尤其是身筒的反弧线最具特色。这一选择让柱础壶脱颖而出,两百年来在伺茶的同时,给人带来精神美的享受。
民国初 范 静安 柱础壶
民国初 范 静安 柱础壶
柱础壶首创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现在还没有准确的考证资料,但是成名于清嘉庆年间是业内公认的,是大名鼎鼎的曼生壶式。
彭年 曼生柱础壶
曼生柱础壶 苏州博物馆
曼生柱础壶线条非常丰富,嘴流设计制造为一弯弧形,壶把设计为屈曲“s”形,增加了小飞把,壶钮变成了身筒的缩小,大小呼应成趣,线条明锐,壶整体秀丽生动;与民国版风格上有一定差异。也许民国的陶艺人或爱壶人士们认为这样的设计脱离了“柱础”敦雅、拙朴的本质,于是返璞归真。审美没有对错,风格与感觉不同而已,陶艺人有自己的选择,我们玩壶人也有玩壶人的选择。
热衷紫砂的艺人或爱壶的文人并不满足于造型设计之美,他们进一步提升壶的文化意味,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更深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文人墨客的参与让紫砂跻身于文化之列,具有哲学思想,集儒释道一体的壶铭,成为了紫砂壶的又一大特色。
杨彭年制 紫砂胎 包锡 石梅铭刻 四方柱础壶
杨彭年制作的包锡四方柱础上面题写了“微润欲沾,雨前吐尖” 寓意双关,本意是指南方“础润而雨”的自然现象,就是说下雨之前柱础变得潮湿,吐出一个个小水滴。引申意思是:这把壶在冲泡雨前茶。雨前语义双关,一指下雨之前,另一指谷雨之前。古代人也讲喝茶成本,明前茶品质虽好,但是太贵;雨前茶品质并没有降低,但是却便宜了不少。
继曼生之后,梅调鼎建玉成窑,与众文人再一次把紫砂文化意味推向高峰,壶铭题写的也更加具有禅意:久晴何日雨,问我我不语;请君一杯茶,柱础看君家。
韵石制赧翁铭 唐云曾藏 柱础壶
紫砂之美,请君慢慢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