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邵大亨制掇球壶
掇球壶,集比例,气韵,节奏,连贯,对比,平衡,协调,呼应于一身,堪称完美,由雍正年间出现的莲子大壶转变而来,沿着邵大亨、邵友廷、程寿珍、顾景舟一线进行了四度创新,四人的掇球各具特色,代表了四个不同时期的四种不同风格。
大亨掇球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川埠上袁村,邵大亨创作。
“掇”有拾取、选取、获取之意,也通“缀”即连接之义,因此掇球,实际上就是将选取若干球状体并将其按一定规律,美学法则连接起来。
清中期 大亨掇球壶
壶体浑圆硕大,浑厚华滋,壶嘴短小前冲,曲线优美;
壶把自由舒展,飘逸放达;
壶口略小,壶盖略呈拱形,壶钮呈圆球状。
大亨掇球,选取球体,并按一定规律、美学法则连接起来,浓缩了精湛的几何美学工艺。
友廷掇球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上袁村制壶高手,邵友廷所作。
友廷掇球秉承了“大亨掇球”壶身势雄气沉的特点,但对大亨掇球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
壶身与壶盖的连接部拉高成壶颈,壶嘴微曲略直,显得冲力之势更为突出;
邵友廷款 掇球壶
壶口设计放大,壶盖抬高成三分之一的半球状,壶钮球形更圆;
与“大亨掇球”相比,整体壶形更贴近“掇球”之名。
“友廷掇球”是“大亨掇球”的再创造和再发展,在“大亨掇球”与“寿珍掇球”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寿珍掇球
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紫砂艺人,程寿珍所作。
“寿珍掇球”在“大亨掇球”与“友廷掇球”的基础上更大胆地三度创新;
壶身更圆更丰满;壶口再放宽,壶颈再度拉高更显精神充沛;
清末民国 程寿珍掇球壶
壶盖极度夸张,呈饱满的半圆球;壶钮圆珠适度放扁,在视觉上让壶盖的张力充分展开;
壶嘴增加曲线的弯度;壶把飘逸舒展中见好就收,形成了一个 “耳朵”形曲线的优美空间,各部比例协调,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则缺憾。
整体造型古朴敦厚、秀美醇和,壶钮、壶盖、壶身在视觉上形成了三“球”重叠之势。
“寿珍掇球”在民国初年曾参加美国“巴拿马国际赛会”,这件工艺精湛、形态优美、有着浓郁中华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在该赛会上荣获唯一的“特别优等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掇球壶”在寿珍手中才达到了真正的“名副其实”和完美的审美效果。
景舟掇球
顾景舟的掇球,则是第四代掇球壶,景舟掇球风格独具,比之邵大亨“掇球壶”略显内敛,比之程寿珍“掇球壶”则更显古朴,彰显顾景舟壶艺严谨爽净的风格,展现了紫砂裸胎之美。扁球形壶身,二弯流,直颈圆口,鼓腹卧足。
顾景舟 掇球
扁球形盖,圆球形壶钮,环形柄长而垂。以大、中、小三个球体以一中轴迭积而成的壶体,透露出整个壶的圆意韵味。
此件作品气韵饱满,淡定从容。壶身表面工艺已趋完美,抚之滑若凝脂。
顾景舟 掇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