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博物馆这两天举办"故宫博物院紫砂藏品省亲展",其中有一件"大清乾隆年製"官窑款的堆泥山水纹笔筒十分靓眼,在中国紫砂历史上从來没有皇室置办的官窑,那为什么会出现本朝官款的呢?宜兴人一直说不清楚,陶瓷研究界也一直未有答案,一直是个迷。中国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在《中国陶瓷史》中对宜兴窑没有详细的述说,古代以来的所有文献都没有提到宜兴窑系有关办官窑落官款的记录,民间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说法,但历史文献是一大空白,需要后人去慢慢研究,特别是宜兴人有责任来求证这一官款是本朝还是后仿。
《大清乾隆年製》款,故宫藏品,宜兴博物馆展出。景德镇从明代永乐开始瓷器上一直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崇正年制","大清康熙年制⋯洪宪年製"历朝历代延续不断的官款,按照现在的说法那是"国营单位"的产品,也就是朝庭出资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供皇室御用的,私营企业民间产品是不可能落"官款"的,如果落下官款就有判刑杀头的风险,试想在专制制度下有几个人会去冒这么大的风险呢?也许有胆大枉为的会偷偷仿落官款,但这种现象很罕见,因为古代经济落后,温饱未解决,民间没有人来搞收藏,只有皇帝赏赐官窑瓷器给朝庭命官,当然,那些达官富人都以收藏明代以前的瓷器比较普遍,如唐代陶瓷器,宋代五大名窑等。
说到宜兴紫砂器,确实没有明确的记载有官窑的说法,那为什么会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官款呢?也没有发现从明代至清末几乎每个朝代的连续性官款产品,这就令人产生好奇,这一孤零零的乾隆款就非常有研究价值,我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看到有几款类似的产品,落款都是制作者名章:杨季初,杨季元,这两个人确实创造了用色泥彩绘的工艺,所绘画面基本上是仿明代沈周,文徴明,陈道复那些文人画的意境或画意,用立体的画形式在紫砂地上表现,开创了紫砂艺术表现的新形式新工艺,对紫砂工艺史是有贡献的两个艺术家。
过去在陶瓷上落官款是有严格限制的,从宋代开始,中国陶瓷落款,我们有发现宋代官窑的"官"字款,明、清两代还出现了朝庭命官派往景德镇督窑的情况,可见对官窑的重视,宜兴紫砂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士大夫的重视,也许皇室派人到过宜兴订过产品,但这个说法在皇宫档案和文献资料上也缺少发现,宜兴民间也没有准确的说法,康熙,乾隆皇帝都曾踏上宜兴的土地,前几年有一个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有一集紫砂记,说的是康熙喜欢紫砂壶的故事,只是野史趣闻,不足为凭,民间紫砂器上落官款有违常规,值得研究,顾景舟曾应邀到故官鉴别紫砂器藏品,他曾说,有很多是后仿,有几个是民国时期上海古玩商人请宜兴人的臆造品,该件泥绘笔筒是不是那时的作品,应该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