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行业从上世纪70年代末港台收藏热开始兴盛,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紫砂壶市场逐渐形成这种以"职称"论价的导向评价体系。这种畸形的评价体系不仅导致了紫砂工艺市场的畸形发展,而且造成了宜兴紫砂艺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时至今日,紫砂壶市场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具有创作实力的紫砂艺术家开始拒绝评定技术职称,羞于与那些靠炒作发财的高工、大师为伍。
在我看耒,紫砂壶成型工艺只是一种技术职业,与木工、瓦工无异,如果要成为有创意思想的紫砂艺术家绝非易事,可谓千中难一,而如今职业紫砂成型工作者和原来工厂中的一些管理人员也竞相追逐去评定技术职称,因为在这个迅猛发展的畸形市场中,"技术职称"比"艺术水平"更容易导致紫砂壶价格的“溢价”。这也导致了一些手艺并不是十分优秀的人被评上正高、副高、研究员级技术职称的原因,由于那些人拿不出象样的紫砂艺术作品,于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出现了波澜壮阔的"代工紫砂壶"现象。
所以,在吃紫砂壶成型饭的人眼里,与其苦心探索艺术,不如想方设法去一步步升级自己的"技术职称",紫砂行业中技术是有标准的,但艺术无法制定标准,于是在宜兴出现了技术职称等于艺术水平的奇怪现象,一些盲目跟风的投资者更是只听消息,不问缘由,懒加分析,一味跟进。遗憾的是,这些寄希望于在宜兴紫砂市场上"捞快钱"的人,不仅成为推动市场畸形发展的"主力军",而且往往最终事与愿违成为"套牢者"。如不信,你拿一把前几年花几十万元买回的高工、大师的紫砂壶去市场上变变现看,有谁能接手,恐怕打个对折都没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