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窑紫砂是以梅调鼎为代表的一代书法家以文人的审美情趣在紫砂器具上的一种艺术张扬,也是中国紫砂艺术品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据考证,玉成窑窑址在今浙江宁波慈城林家院内,该窑始创时间大约为清同治年间,其创始人就紫砂中国是被日本书法界誉为“清朝王羲之”的宁波籍书法大家、诗人梅调鼎。
创始人梅调鼎(1839-1906)为晚清书法名家、浙东书风开创者,被誉为“清代王羲之”,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评价:“说到他的作品价值,不但当时没有 人能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间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民国版《赧翁集锦》,同乡国学教育家冯君木序曰(释文):赧翁姓梅氏,讳调鼎,字友竹。先世自 镇海迁慈溪,遂为慈溪人。翁生清道光十九年,幼凝神绝虑,究心八法,有天授焉。稍长,即补博士弟子员,会督学使者案临,以书法不中程,见黜,不得与省试。曰:‘是尚可以屈我志耶!’遂终身不谋仕进。翁于古人书无所不学,少日致力二王,中年以往,参酌南北,归於恬适。晚年益浑浑有拙,致入化境矣。当谓:用笔 之妙,舍能圆能断外,无他道也。一时称为造微之论。性孤僻,遇达官钜公,避之惟恐凂。有丐其书者,恒不得,或反从野老芜竖得之。独与县人徐南晖(杲),王 缓云(定祥)、王瑶尊(家振)、胡茝庄(炳藻)、何条卿(其枚)最善。翁殁后,条卿至欲为笔冢而未果,亦可见遗迹之足贵已。翁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年六十 七。其书品乃风行於海内,书家至谓:三百年来所无抑。翁非仅以书法擅长也,人品卓然,逸民之列。其读经亦精审绝伦,凡六经之奇词奥句,经翁曼声讽诵,怡然 理顺。翁又能诗,喜为贤直朴塞之言。此其余事,乃见掩於书名,不著也。翁卒后,吾县人能书者,率宗法之,类有以取名於当世。其后三十八年,孝丰、李光业集 翁真迹为之彙影,而县人秦润卿、徐文卿、翁外孙洪承祓、鄞赵叔孺、朱积纲、徐润生力赞之,亦以见德之终不孤也。
▲丁蜀蠡野村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出土的宋元时期的残片
紫砂史上第一个留下作者名字的工匠,是明代正德年间的供春。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清人吴骞的《阳羨名陶录》以及宜兴旧县志中均有记载。自明末至清季的数百年中,紫砂烧制得以蓬勃发展,器形日趋丰富,工艺精益求精,品种推存出新,烧制紫砂一时蔚然成风,尤其在紫砂壶器的发展史上,大量文人学者的参与使得原本普通的紫砂蜕变为一种典雅艺术,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名匠时大彬与名儒陈继儒的往还,陈鸣远与张氏涉园、汪柯庭、马思赞、曹廉让以及杨中允的情谊,黄玉麟与吴大澂的交游等,不断地推动了紫泥砂器的优雅化和艺术化,并对后人的紫砂艺术影响深远,至今我们仍可见到他们合作完成的传世孤品妙器。这些遗存的紫泥砂器均崇尚形制质朴、线条简约的品性,呈现出“古朴拙雅,形神兼备”的特点,是一种特别讲究外形疏简而耐看、内涵丰富而不腻的艺术理想主义产物。
▲苏州博物馆藏陈鸣远清德壶
紫泥砂器的铭刻发端于晚明清初,其中清顺治康熙年间的国子监太学士陈鸣远继承紫砂家学,年纪轻轻即声名远扬,闻名遐迩。他不仅亲自设计创作器形还参与书写铭刻,所刻款识“书法独雅健,有晋唐风格”,四十岁不到就被载入《宜兴县志》。
在陈鸣远之前的明末,还有一些紫砂工匠艺人受文人的影响或启发,在自己的作品上铭刻人名堂号或铭文,但那时尚未形成理想化的艺术面貌。
▲曼生铭笠阴壶(唐云旧藏)
真正有文人自身主导並赋予紫泥砂器以人文情趣,注重造型审美与文化内涵相契合,也就是由技而近乎于“道”者,是由清代嘉道年间的钱塘著名篆刻家、书画家、西泠八家之一陈曼生倡导兴起。他在阳羡做县官时与宜兴当地的紫砂制壶名手杨彭年合作,主张制壶须创新,壶坯上兼以刻刀题写诗文,整件作品虽“不必十分到家 ”,但必须见到“天趣”。
▲曼生铭匏壶(唐云旧藏)
他们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于紫泥砂器的创作中,把诗情画意、书法印款与紫砂壶艺巧妙生动地结合起来,使原本只注重技艺的紫砂壶艺卓然汇聚了强大的人文气息,紫泥砂器从此由单纯的“技艺”升华成承载“文道”的艺术门类,文人紫砂也随之形成。
▲曼生铭提樑壶(唐云旧藏)
文人紫砂的深入发展及最鼎盛时期,是以晚清宁波著名书法家、浙东书风开创者梅调鼎创建的玉成窑为标志。玉成窑当初为小型馒头窑,原址于宁波慈城林家后花院之一隅,由梅调鼎、任伯年、胡公寿、虚谷、徐三庚、周存伯、黄山寿、陈山农等书画与金石名家领衔,制壶艺人何心舟、王东石等名匠参与,合力建成的专事烧制文人紫泥砂器的小窑口,此窑彼时声誉藉甚,作品时人共美之,其道法之盛,冠于一时。
▲玉成窑赧翁铭提樑壶
取名“玉成”,意在把玩此窑的文人雅士与精制而成的件件作品,均可堪比玉石,品性纯洁温润、光泽内敛而不外露,犹如谦谦君子的良品美德,也具玉成美事之意。他们凭着自身的天赋、才艺、学养、不拘章法地随心所欲地设计了诸多气韵新奇的紫砂茗壶和浑朴雅致、精巧玲珑的花瓶、花盆、水盂、水注、棋罐等文房清玩,把自身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和生活情趣通过诗句,书画,篆刻,印记等方式题铭镌刻于各类器物上,从而使紫泥砂器达到"切题、切意、切茶”和"可用、可赏、可玩”的无上意趣。
▲玉成窑赧翁銘汉铎壶
玉成窑器形众多,形制纷呈,作品具足人文味道,不少器身铭刻前贤诗句,先秦文字,或梅赧翁原创诗文,或胡公寿、任伯年、徐三庚等亲笔书画,文气溢于字行,闲雅扑面而来。每件作品器韵独特,简约质朴,天趣横生,品赏者往往会达到人壶合一、人器交融的意境,这就是玉成窑作品的最大特点。
▲玉成窑赧翁铭钟壶(左,唐云旧藏)
在明清的紫砂艺术创造事业中,晚清玉成窑的作品好像是偶然产物,我们很容易认为玉成窑的作品是彼时文人雅士的兴之所至,既无规则也无理由,似乎是巧合的,随意而产生的。
▲玉成窑胡公寿铭石瓢壶
的确,当时的文人学者在参与名匠创作的时候已经基本摆脱了单纯对泥料、技法、烧制,形制等因素的依赖或制约,全凭他们个人的艺术天赋和幻想,创作出一件件外形既趣味无穷,诗文、书画等内容又特别契合时代精神的作品。
他们把既雅致又朴素、既卓越又普通的东西呈现给了大众,把闲逸的生活意识和对生命的真切感悟传递给了大众,这是那个时代文人学者凸显的一种人文情怀。
当时文风鼎盛,骚客云集,文人雅士能为玉成窑紫砂器题词作画视为一快。所刻词句切题、切器,隽永秀丽。玉成之器型造精 巧,质媲美玉,神传文蕴,从而所成就的紫砂史上之玉成窑文人紫砂,乃成继曼生之后文人紫砂的又一高峰。
玉成窑是由梅调鼎倡导并集任伯年、胡公寿、虚谷、徐三庚、周存伯、黄山寿、陈山农等书画、金石名家领衔,制壶名手何心舟、王东石合力而成的文人紫砂窑口。
“玉成”系敬辞,为成全之意。用作窑名,寓意砂器身价不凡,可与美玉相媲。玉成窑烧制窑数有限,传世者不多见,但品位甚高,为藏家所珍。
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何心舟、王东石这两位玉成窑制壶名手。
何心舟
何心舟,字子陶,号韵石、石林、石林居士,斋名曼陀华馆,浙江绍兴人。其人抟砂技艺高超,善制壶、盆、水洗等各类紫砂器物,且制器往往造型独特,独具匠心,为当时之文人所喜。
▲何心舟制、胡公寿刻 秦权壶、水洗套组
王东石
王东石,别号“苦窳生”,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的制壶名手,所作之壶造型别开蹊径,独具一格,常为文人雅士制壶及文房具。曾与何心舟相善,一起到浙江宁波创建玉成窑。王东石制壶甚得古法,造工细致,技艺超群,铭刻亦佳,随时风所兴。
喜用本山绿泥制壶,烧成白中泛黄,脂如玉色,宛若珠绯。王东石善于广交书画界同仁,有胡公寿、任伯年、梅调鼎等名士。壶底为订壶者款,盖内或壶身署东石制款。
▲王东石制玉成窑三足乳鼎
当代紫砂艺术大师顾景舟先生曾在《溯源话艺——谈文人及书画界与砂艺的集合》一文中这样写道:“到同治中业至光绪的数十年中……这个阶段在文人与砂艺的结合史上继续谱写光彩的,要推梅调鼎与制壶家韵石的合作。”
玉成窑墨宝紫砂,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在中国紫砂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文人紫砂至梅调鼎时代已达巅峰成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