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胎珐琅
万寿长春海棠式壶
此壶造型大气 珐琅彩画精美异常
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
展示了康熙时期的皇室用器
精美绝伦的艺术特色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关 于
珐琅万寿长春海棠式壶
○
○
紫砂胎珐琅万寿长春海棠式壶高8.7cm 壶7.0cm 口径5.7cm。
以四瓣瓜稜为壶身,以缱绻瓜叶为壶盖,整体颇具生趣味。
此壶内与壶把相对应处,可触摸一道纵向接迹,壶内、外底部皆留有一周接痕。
也就是说,该类制品并非以四瓣泥片拼接,而是先以长方形泥片圈围筒状置于底片(壶底),修整时再以工具压印出瓜稜。
其壶腹两侧以珐琅彩绘饰桃实、桃花,象征长寿;
流嘴二侧则为月季花,象征长春,取「万寿长春」之吉祥寓意。
桃实、桃花
月季花
此壶制作精湛,展示了皇室用器精美绝伦的艺术特色。
关 于
紫 砂 珐 琅
○
○
紫砂珐彩是一种源于清朝的紫砂装饰工艺,其实一开始是由瓷器胎画珐琅演化而来,但追根溯源起来,最早它还有个“洋老爸”。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废除海禁,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工艺品,由来华的传教士带入广州进贡内廷。
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器,拥有精美的彩绘和华丽的装饰风格,因而深受皇宫贵族的喜爱。
▲在清朝为官的传教士
康熙皇帝对这种洋玩意儿也很感兴趣,并力图使中国的珐琅工匠掌握这门技术。
于是下令广州和北京内廷珐琅工匠,分别在两地试烧画珐琅,经过大约10年的时间,才烧制成功。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国画珐琅艺术家陈忠信,被召至内廷指导画珐琅器的生产。在中外匠师的共同努力下,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很快熟练掌握了烧制技术。
造办处珐琅作者尝试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于是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即今人所称的“珐琅彩”。
由于清代皇帝好饮茶以及对文房用品的讲究,紫砂制品深受清帝喜爱。
于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又被移加到紫砂壶制作中,但因紫砂很“吃”釉料之故,其技艺难度较瓷胎画珐琅更大。
因制作难度很高,所以宜兴胎珐琅彩紫砂的制作,都是由宫中造办处出样图,派专人送到宜兴烧好素胎后呈进宫廷。
造办处珐琅作再根据御用画家的画稿画珐琅彩,康熙帝甚至亲自设计、御审、定型,然后用小炉窑烘烤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