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 魏策」中,讲述了「三人成虎」的故事,这说明了谣言是可怕的。而在当今的社会,我们更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不会去盲目冲动的下结论。
而在紫砂壶友的圈子里,也充斥着各种的谣言,甚至有些已经成为了“真理”。因此很多壶友被误导的情况时候发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揭露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谣言,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
1. 紫砂矿都早就没有了,现在哪里还有什么真紫砂壶
紫砂原矿属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确实会越用越少。但探明的储量是非常大的,紫砂原矿已经没有了,这纯粹是无稽之谈。
根据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勘探报告,目前,宜兴境内已发现各类陶土矿床(点)102处,探明储量7300万吨,保有储量6500万吨,远景储量2800万吨。其中含有紫砂泥的甲泥矿28处,探明储量5983万吨,保有储量5796万吨,远景储量1160万吨。
针对上面的紫砂矿的储量数据,再结合紫砂壶市场泥料消耗的现状来进行一个分析。就目前宜兴当地的紫砂市场来说,每天预计有5至8万个左右的壶生产出来。如果都是用原矿紫砂泥料来制作,每天紫砂泥料的消耗量在三四十吨左右,那么每年的泥料消耗量就是1万多吨。
但是你要知道的是,目前紫砂壶市场上,每天生产出来的数万个紫砂壶当中,可以说70%到80%的壶都是跑量类的低端壶,这些主要是一些灌浆壶、机车壶、手拉壶。而这几种工艺的壶,由于成型工艺的特殊性以及市场的定位(用底价跑量的模式占领市场),注定了不可能采用成本较高的原矿紫砂泥料来制作。紫砂泥料消耗最大的主要是用于半手工和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而这两种紫砂壶由于工艺的特殊性,产量通常比较低,也注定了紫砂泥料的消耗量是非常低的。通常一个制壶艺人一年的泥料用量最多基本也就在400斤左右,而制作一些高品质壶的用量就更少,一年可能也就用到一百斤左右的泥料。
黄龙山曾在2005年被封矿,当初封矿主要由于缺乏管理,出现了各种不合理的滥采滥挖。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种破坏性的开采,造成黄龙山面目疮痍,因此政府才出台了管理措施进行暂时性的封矿。而紫砂矿的形成是地质作用产生的,因此黄龙山只是众多紫砂产区中的一个产区。而黄龙山周边的地区和乡镇也是存在很多紫砂矿资源的,一些学术论文中早就有报道过,有兴趣的不妨去查询相关的学术论文(《江苏陶瓷》中都有刊发过)。
而早在2010年,政府就解除了禁采令,成立了黄龙山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由政府主导和统一管理,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因此不要再道听途说,去散播:“紫砂矿没有了”,这样的谣言。
2. 模型壶就是垃圾壶,不值得购买
模型壶(又叫半手工壶)与灌浆壶其实是两个概念,两者唯一的相似点就是都用到模型,而两者的不同点在于:灌浆壶是在大批量的模型中浇灌成型,而且灌浆壶使用的材质都不是紫砂泥料,真正的紫砂泥料不具备流动性,没办法灌浆成型。模型壶只是借助模型成型,其他步骤都是靠手工来制作完成。所以说灌浆壶是垃圾壶没有错,但模型壶却不是,模型壶也可以称为手工壶。半手工即是通过借助石膏模型搪出壶身,之后制作壶流把,其中壶身各部件的拼接,光明针等步骤都是与全手工制作流程是一样的,也是非常花功夫的。因此,模型壶就是垃圾壶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
3. 不皱的朱泥都是假朱泥
无朱不皱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清时期的朱泥壶作品,不皱的比比皆是。朱泥的收缩率大没有错,但不是意味着都会有收缩的皱纹。而目前很多朱泥壶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得烧成后的壶产生皱纹。这点壶友们要分辨清楚,不能再以皱纹作为评判真假朱泥壶的依据。
4. 拿到新壶后要开壶,用豆腐、甘蔗、茶叶煮的方式开壶才好
这个是一直在讲,但是一直还有新手壶友们被误导的,甚至快要成为“真理”。
开壶完全就是卖壶商家搞出来的噱头,如果是原矿泥料制作的壶,买来后把壶内的窑灰和白色的石英砂(烧窑时铺洒的,无毒无害)倒掉,用清水洗干净,热水冲开浇淋干净就可以正常使用了,并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其实可以细细的来想一下,紫砂壶经过高温的烧制,都是在一千度以上的高温烧制成型。而用各种豆腐,甘蔗,茶叶去煮,水的最高温度不过100度而已,这样的开壶方式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只是故弄玄虚罢了。同时需要警惕的是,有一些泥料比较劣质的化工壶,有的甚至会带有一些特殊的气味,为了掩盖这些异味。有些商家往往会教你用这些方式,让你各种各样的煮壶,最大程度的去掩盖和去除这些异味。
以上这些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谣言,也是很多壶友容易被误导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思考和体会,更好的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不要让身边的朋友们掉入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