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铫提梁壶的由来
曼生石铫提梁的来历有一个小典故,话说曼生某日劳累不适,修养于家中,好友江听香闻之,登门探访。曼生设茶待客,二人以茶为题,相谈甚欢。谈及古人所用茶具,认为“器之要者”首推铫,煎茶煮水皆宜。
古人以石、铜、瓷为铫,读铫以薄为贵,故因石铫太厚而不宜,铜铫则腥涩异味,瓷铫又不耐火,谈及此,听香言之:“曼兄,何不以紫砂而为铫”。曼生早有此意,乃欣然提笔,画槎以为壶型,为适手而设置提梁。
▲点击查看石铫提梁壶
壶成,初命其名曰铫梁,又思不妥,因铫之初乃石器,故命名之曰石铫提梁,取清新、原始之意,终成一经典曼生壶式中重要器型之一,最初的曼生壶壶身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学佛付两手。壬申之秋阿曼陀提梁壶”,此句铭文也是曼生写实心致,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点击查看石铫提梁壶
而关于这句铭文有更深的涵义:壶身上有写“壬申”就是嘉庆十七年,也是陈曼生任溧阳县宰的第二年,壶铭“左供水,右供酒,学仙学佛付两手”,这是一句言志说心铭。
石铫提梁壶鉴赏
从流传于世的“曼生提梁”壶来看,陈曼生、杨彭年所制,主要特点是壶身上小下大,重心下垂,呈“金字塔”式,壶流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提梁不分叉。
▲点击查看石铫提梁壶
此壶系以铫为型,古朴庄重,大气雄浑。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壶身与提梁比例各半,由下至上形成近梯型状。
▲点击查看石铫提梁壶
中间由肩上圆弧和隆起的半圆盖,高高的桥塑钮加以变化、缓冲,配上长直嘴,显得通壶精气有神,线条交待清晰明确,提梁内圆外方与壶身衔接自然有度,再配以诗词更添雅趣。
石铫提梁壶作品赏析
陈 柏 亭
紫砂石铫提梁式,别出心裁的是,壶钮饰以如意桥形,更添几分古意。壶身一侧以篆书镌刻“石挑(铫),伯亭刻”盖内落篆书小章“柏亭”。
▲陈柏亭制 如意石铫提梁壶
陈柏亭,晚清制壶名家,一作伯亭,生卒年代考。精制壶、擅陶刻,与沈才田、陈砚卿等人同为清末陶刻名手,署有“柏庭”“伯廷氏”等款。
周 桂 珍
▲周桂珍 段泥石铫提梁壶
杨 彭 年
此件石铫壶以锻泥而制,形制典美,包浆细腻浓厚,一望即给人精雅可爱之感。壶嘴直,斜出劲挺。提梁弯曲柔美,尾端与壶身相连处分叉,过度自然,线条流畅。壶身以刀代笔,刻铭文于上,奏刀有力,行气十足。底部平,中央落“阳羡杨彭年制”篆书款,与常见之“杨彭年制”或“彭年”颇有不同,较为罕有。整器造型、用料、包浆、书法、品相俱佳,是一把值得珍藏的紫砂精品。
▲杨彭年 段泥石铫提梁壶
壶为紫褐色,包浆浑厚。此壶乃曼生十八式中之石铫壶,由杨彭年制作,陈曼生刻铭。最早收录于清末民初海上大收藏家庞元济的《虚斋名陶录》。《虚斋名陶录》收录庞氏藏陶,与《虚斋名画录》并称。此壶为《名陶录》中八件曼生壶之一。此壶提梁当年在使用当中被缠绑皮绳,经百多年使用后包浆古朴浑厚。到民国初年此壶不再被继续使用,先被庞元济(1864-1949)收藏并出版,后被山东一李姓空军上校作为古董收藏并被配置锦托,并与其它藏品一起装入特制木盒,并于国民党政府撤退时辗转到了台湾,并被寄存于台北故宫。1970年代,茶具收藏家罗桂祥先生曾在台上欣赏这些收藏。五十多年后,由李家后人委托纽约古董商E & J Frankel Ltd.寄卖,并出版图录。两年后,再次被出版于《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一书中。这把茗壶传奇般的收藏经历见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谢瑞华的文章《海外收藏曼生壶》。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石铫提梁壶
石铫提梁壶提梁乃十八式三款提梁中的经典壶式,把玩此壶可融通古今,神交古圣与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