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年是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氏凤年,为清中期紫砂大家杨彭年之妹,杨氏一门,彭年、宝年、凤年皆善制砂。作为女子,在旧社会封建传统的思想下能够从事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艺且以此成名是极为少见且极其困难的。也许是因为家族的熏陶,也许是因为自身对紫砂的热爱,养成了凤年鲜明的个人制砂风格。构思巧妙,工于花货,善用贴塑,且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
凤年有个哥哥叫杨彭年,做出的茶壶色泽古朴,颗粒均匀,古色古香。这兄妹二人虽是手足,可是“艺不传女”是个老规矩,杨彭年从来不肯把技术教给妹妹。杨凤年以为哥哥是为了自己好,不叫自已将来做泥巴生活,吃泥巴饭,受泥巴苦,所以也不怎么在意。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杨凤年想到作业坊拿把喷壶去后院浇花,刚跨进门,就被哥哥轰了出来。杨凤年受了这样的委屈,伤心地哭了。哭了一阵,心想:“女人也是人,我偏不信女人学不会做茶壶,你不把技艺教给我,我偏要自己学本领 ! ”于是,一年、两年、三年,从打泥片学起,慢慢地会做大路货了。她想:我非要做一把别人没有做过的新式样出来 ! 可是究竟做什么式样的茶壶呢 ? 她想啊想啊,想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人也瘦了。
杨凤年独自坐在花园中只顾想自己的心事,就那么痴呆呆地坐在那里。杨凤年想着想着,忽然看到面前的一枝花杆上顶着一把茶壶。心里不觉奇怪:这茶壶式样倒没见过,怎会长在花杆上。只见锦葵花在狂风中不停地摇动,被风吹歪了又挺起来,吹歪了又挺起来,花瓣被吹得卷拢来,再卷拢来,但始终不散。再看看四周被摧残的花草,她心里霍地一亮,随即决定按狂风中锦葵的形象做一把茶壶。她站在那里,围着锦葵花左看右看,看了整整三天三夜,看到睁眼、闭眼不见别的,只见一朵锦葵花的时候,就开始做茶壶。一连做了七七四十九天,茶壶终于做成了。
她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风卷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