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过学费壶吗?你了解紫砂圈吗?你想指出砖砖的错误吗?大家好,我是砖砖,一个不懂壶的女砖家,记住啊,砖是板砖的砖。
买紫砂壶,困扰你的第一大难题是什么?
是你的财力不够雄厚吗?是壶太少没你看得上的吗?是发货不够快,售后不够好吗?还是壶不够真呢?
毫不夸张地说,90%的大哥都会投「壶不够真」一票。
说起紫砂壶啊,就不得不提丁山这座制陶小镇。无数的本地土著和前赴后继的外来散户,在丁山这一隅之地,安家落户、养育子孙直至终老。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丁山它不像靠海的舟山,有吃不完的海鲜。可丁山背靠着两座大山——青龙山和黄龙山,尤其是黄龙山,有挖不尽的紫砂原矿,那可是能生金疙瘩的土墩墩。
运陶缸
黄龙山,便是正宗宜兴紫砂的源头。
紫砂壶真不真,看泥料;泥料真不真,得看它是不是从黄龙山矿区出来的。
中国人向来很喜欢玩文字游戏,这黄龙山和黄龙山矿区有什么不一样吗?不如先问自己一句,这壶里泡的肉桂都产自牛栏坑吗?这么一比较,这本山料和原矿料的区别,就呼之欲出了。
简单了解一下黄龙山,你就知道为什么本山料这么受人待见。
黄龙山是一座高60米左右,都用不上海拔的黄石山,石根均在水平线以上,是主要的夹泥和紫砂泥的产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分矿区,每个分矿区都有自己的特色矿料。
那么,黄龙山的紫砂矿是怎么形成的?
大约在2至4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面高低不平,凹陷的地方变成了内陆湖,其他地方的岩石风化成黏土物质后,借助风和水的搬运,黏土颗粒和其他矿物漂移到湖泊沉积下来,形成二次黏土。经过常年周而复始的多次沉积,沉积物越来越多,不同时期的矿物组成也不一样,最后形成了黄龙山。
紫砂矿料是以多种夹层形式存在,部分矿料因为上、下不同泥层出现融合共生状,已经无法分离,这就形成了共生矿。尤其是以段泥、降坡泥、青灰泥这三类共生矿为典型,伴有不同层次的共生矿颗粒。
黄龙山本山料之所以超群绝伦,是因为有以下表现:
1、色泽丰富。
黄龙山拥有品种丰富的紫砂种类和伴生矿形状,因此成品有不同的色泽和丰富的颗粒感。即使是单一的紫泥矿,成品在不同的角度、光照下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和细微变化。外山料(非黄龙山矿区)经过人工的调配,色泽往往会显得呆板,颗粒感也不够自然。
2、颗粒大小不一、排布富有变化。
紫砂富含石英、云母、黏土矿、还有很多矿物质。紫砂中的砂,主要指的是石英质,少量的云母颗粒。因此,本山料的壶摸上去有轻微的豆沙质感,但不突兀。近观可见大小不一的天然颗粒,均匀且不规则排布,并带有丰富的油感。
如上图,这三款段泥试片,大哥们认为哪一种属于外山料?哪一种属于本山料呢?来评论区和砖砖交流吧!
3、烧制温域广。
以底槽清为例,底槽清的烧制温度可以从1180℃跨越到1230℃。随着温度的变化,颜色变化也比较敏感,能跨越红、紫、青、墨四个色系,烧出上百种颜色。外山料往往吃温比较低,最高也就1200℃。
4、结晶度低,哑光质感。
大部分本山料的结晶度比较低,成品内敛含蓄,有钝感,呈现出暗哑的光泽。有的壶颜色鲜艳,玻化程度高,很有可能是添加了化学着色剂。
5、良好的透气性。
正宗的本山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通俗理解起来,一是容易泡养,并且养壶的反馈周期短。养得快2到3天就能出包浆,慢一点7天时间也会有明显的变化。二是不挑茶,强大的双气孔结构可以最大化地规避缺点,放大茶叶的优点。
黄龙山局部紫砂宕口原貌
黄龙山虽然已经封矿,但是本山料的存矿量还是可观的,只是本山料的紫砂壶很难买到。不能说是大海捞针吧,那也得是要打好几盏灯笼的。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足够幸运,所以不能强求自己买到的紫砂壶都是本山料。
同时,处于紫砂泥料这条重要生产线上的从业者,更得合规范、守传统、讲良心,起码出厂的得是原矿料,得守好宜兴紫砂的第一道防线,得对得起“宜兴紫砂”这块地理标志招牌。